jt叔叔







雖然「先治厥陰、再打瘀血」,這是我老在說的話,可是,非常慚愧的是,事實上,例外的狀況,真的好多。
2019年4月的杭州方劑本草課 . . . . . .
發現這位同學的舌苔比較厚,而且形狀有點亂亂的,感覺是體內中焦的濕和痰之類的東西,積的時日偏久了,整體比較污濁一些,又腐化生成了「毒」質,舌苔有一些灰灰髒髒的。
於是,龍老師就給了他這些建議:
1. 平胃散加枳殼、大黃,散劑,一次3-6克, 自行摸索用量。
2. 半夏瀉心湯加木香、砂仁。
3. 剩下的舌根部一點黃苔,用二陳湯加減,帶往下走的藥(代赭石之類)。
我剛開始出來教書,2006年的時候,我都會讓人先小劑量地吃厚朴溫中湯(科學中藥一次1到2克),先吃一個月,讓他的脾胃,先「學習適應」暖的東西,然後才開真正的補藥。
當然中焦的寒積,你用大黃、附子同用的大黃附子細辛湯或是真人養臟湯之類的,可以打掉得快一點。但初學者保守一點、安全一點、治得慢一點,也沒關係。
蠻諷刺的:
如今這年頭,很多肝氣鬱結的人,都早就厥陰病嚴重到已沒有肝氣了!──這樣還能肝氣鬱結喲?
古方之中,有很多方子,在當時創方的那年代,是壓根兒就沒料想到未來會有如今這等冏況啊!理論與實際,都設計得漂漂亮亮的,可是拿到今天一用……方劑無辜,「人類」本身卻歪掉了呀;好多方子到了現代都變得不好用了。
今天的人,左氣不升,很多人是根本命門就沒火了。是沒樹根,不是沒樹幹。一吃黃耆,往上一拔,命門整個空掉,不能側躺的症頭都還沒治好,又多了個腰痠到站不起來,從半廢「補」成全廢!
如果中焦沒事,還吃得進藥,那也是需要退個幾步,
從真武湯加重附子、只加少許比例不高的黃耆,來試探看看;
如果黃耆偏多了,稍微不平衡,腰就會開始發痠,這,自己吃自己會知道。
稍微岔個題:
同樣的問題,升提劑,從前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是用來治療虛勞而中氣下陷的。
但是,今天遇到的「脈大為勞」的人,補中益氣湯的效果就很慢很慢,劑量有點太輕。
但是,你加大了劑量,就同樣會有「補相火就抽了君火」的「命門虛掉」的問題(其實後腰很虛的人,你即使只用科學中藥一克兩克的程度,都還是會腰痠的)。
張錫純的升陷湯,效果會比補中益氣湯快,可是升陷湯的主證,是「胸中大氣虛到呼吸覺得費力」,這和補中益氣湯「氣虛發熱」之類的主證,樣子是頗不相同的,所以,治的東西不同,兩個方這樣作比較,也是不公道……
老用大量的附子去硬補,久了會發生「生命能被取代」的症頭:眼神發直、臉色焦枯之中泛青氣……什麼什麼的。
到底,這種能量的本質,不是吃藥能補好的。
但如果只說治病,虛勞腰痛,特別對證的,當然還是腎氣丸啦;也有效,性質也平穩。
如果同學是不耐升提的體質,腎氣丸吃久一點,一兩個月之後,再試一次升提劑看感覺怎樣,會比直接用真武湯加黃耆這種「速成式的急招」要安穩。
所謂「肌無力」,反而是治「脾太濕」的平胃散,一吃就大幅好轉。
以陰陽虛實的向度而言,補中益氣湯治的是「肝陽虛加脾陽虛」,
平胃散治的是「脾陰實」,在肌無力的案例之中,「有形(陰)」的肉體下垂了,那要治的是陰實,而非陽虛。
胃下垂加「側腹痛」。一般雜病的胃下垂,多半是組織積蓄了痰飲而胃過重,這種的,胃部會有點凸凸的,用的是枳殼加蒼朮(枳朮湯)、或者再加黃耆的提垂組合。
養生狂把身體越養越糟的負面心想事成大法,這種情況我見得太多了
「肝氣都快沒有了還肝氣鬱結」> <
如果這個人不是厥陰病的主證框,而僅僅只是「肝氣很虛」的情況,倒是用很安穩的「肝陽虛的話,就要先實脾陽」的理論,也是可以處理得不錯,而且用藥很穩妥;不必下重手,也沒什麼風險。
很基本的理中啦、四君啦,都可以用,
有氣滯,四君加陳皮變五味異功散,
有夾痰,加半夏變六君子,再加木香、砂仁變成香砂六君子;
還想助消化,又加山楂、麥芽、神麯,就是健脾丸了。只專心把脾胃的狀況調得舒服了,肝氣通常就會同步同調地好轉。
日本的漢方醫生,把加味逍遙散和歸脾湯加到一起用,幾乎是什麼婦女虛弱和情緒問題都會開的藥。
加味逍遙散本來是有點會寒到人,而歸脾湯容易吃上火,但是兩者加到一起之後,副作用對消滅而沒了,正功能還因為肝脾連屬的關係而互相增幅。
所謂的體質「寒」,也可以說是血管太窄縮,因此手腳長年都冰冷冰冷的。要把血管撐開,我覺得用了「生」附子的四逆湯,是比較適合的做法。
從前國內醫院法規上是不許用生附子的,所以只能用炮附的時候,就會把炮附的量加到很大,來「補很多陽氣,把寒氣擠出去」(這當然也是一種想像的畫面吧)。
但是今天我不是開醫院,而是自己煎藥喝的話,生附想用就用了。這種情況,我就覺得,用炮附用到那麼多,實在太浪費藥材了。生附幾錢就能做到的事,炮附要用到幾斤還不能完成。性價比那麼低!
總而言之,寒氣的陰實,這個人的脈,會是又沈又細又緊得發硬,
你喝幾次用生附子的四逆湯,看能不能把這個沈細緊(寒實)脈,
先推成比較空、比較鬆的偏「浮大」的脈象,變成這樣的「虛勞」或「陽虛」狀態,補藥才能補得進去。
同樣是浮大之脈,如果整體的證是虛勞多一點(人很倦而有發熱感),就用小建中、人參養榮湯之類;陽虛為主的(右尺脈浮大或凹陷),真武湯、附子湯都能用。
如果能把浮大的脈,再越補越讓它平緩沈細下去,變成不發緊、不偏沈的軟小脈,就是有補進去了。
如果補藥吃了,馬上精神見好,那其實是沒補進去,再多吃兩帖,就要上火、發煩躁了(其實厥陰不治好,瘀血不打掉,或者寒實未去之人,通常一補就是會變成這個樣子)。補藥吃了,一點藥效都感覺不出來,這才是身體有在吸收,比如說中年發福的女性,毫無感覺地吃了八個月的腎氣丸,回首一看:「誒?腰圍比半年前少了兩吋!」
我覺得你可以先試一兩天,比如說治寒的四逆湯,如果喝幾次沒有上火的感覺,就不妨先用這種驅寒的藥把血管打鬆,之後其他的藥會行得比較透一點。如果吃一次兩次就上火了,那還是要從「先治厥陰、再打瘀血」的順序來做。除了治寒之外,用補藥亦如是。
調理自律神經,標準的方子,是提振副交感神經的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如果吃得不怎麼好,再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硬把過度緊張的交感神經「撬開」。
但要用烏梅丸這種的,是「肝主筋」的「筋」無力,「吊不住」這個胃,所以胃並不肥大,但下垂時便有「扯到筋」的上腹兩側疼痛感。






























































































































































黃耆1兩5錢,桂枝1兩,炒白芍1兩,大棗12枚,生薑2兩。6碗水煮2碗水,一天分三次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