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怕冷,久坐腰痛,面浮肿,潮热多汗,全身乏力,食欲差,脉浮无力,左关微弦,舌红少苔
问患者:有没有用过补气之类的药?因为上肢浮肿,多汗,脉无力是气虚象
患者说:经常用,是医生开的,吃着乏力好点,但水肿多汗未能解决,胃口依然差
既然前医用过,效果不好,就没必要再用了,又问:面潮热一般在什么时候?他说热出汗时,一般中午前后,心烦而皮肤痒
我就考虑到虚阳上越,因为患者乏力,怕冷,久坐腰痛,食欲差,脾阳不足则食欲差,肾阳不足则要冷,本身想用肾气芄加减,又考虑到舌红少苔,就用右归芄加益肾之药,温阳消水
组方:生熟地、山药、山萸肉、肉桂、附子、杜仲、枸杞、菟丝子、鹿角膏、当归、肉苁蓉、茯苓(一剂分两日服)
上方吃了五剂后,脸潮热消失,小便增多,晨起脸不肿,水湿退,自然乏力好转,胃口增加,所以前来复诊,希望能彻底痊愈
按:肾阳不足,虚阳就外越,就出现潮热多汗,用黄芪能补气,能缓解脉无力之像,但黄芪走上(升阳)走表(固表),所以越吃,就越帮助虚阳上升,就会越潮热,所以要补命门之火,要纳肾回阳
比如临床中也遇到多汗,乏力的人,用了黄芪人参等,却不能解决,有一个妇女就是这样,自述生二胎后出现,补药吃了不少,还是多汗易心慌,后面嘱咐用右归芄试下,因为她不仅多汗心慌,还胃口差,腰酸痛,乏力
一天吃一个,吃了一盒后(十天),汗就止住了,心慌好转,继续吃多两盒,症状基本消失,这也是温肾阳纳肾气的思路,所以当我们多汗,用补气收敛药不能解决时,是否考虑肾气虚呢?
中焦有水湿排不出去,每天就拿出10分钟刺激背后腰部这一端,不要上下来回推,一个方向向下推,想象把水湿推到肠道里排出去,大便和小便变多就是有效了,肚子里总有水声,腹围一圈总有肉,都很有效果。 水湿多,妇科炎症也会反反复复,久治不愈,推完再拿出10分钟,在拍打下面的八髎穴,不要太重,适度为好,八髎穴是调理妇科问题,很神奇的穴位,女生要掌握。


有一種手腳汗不是真的手腳出汗,而是因為手腳非常冰冷,寒冷時手腳冷而無(汗),夏天或是回暖時就出汗了。最明顯可以比較在冬天時外面跟室內開暖氣後的變化,大多到有暖氣的地方手腳汗就很多。
所以這種手腳汗問題,並不適合用收斂固澀的藥材(不過事實上,不能見汗就用斂澀藥,這樣的辨症思路太淺了),
手腳如果冰冷至至極,中醫叫「四逆」(四肢逆冷),那個可以以四逆為主或客症去找處方。
經方裡隨便想就有幾種了:
寒造成的四逆湯症,
水飲造成的茯苓甘草湯症,
鬱造成的四逆散症。
確定一下是鬱,寒,水,何種問題造成四逆,對症下藥,這才是治本之計。
1.胃裡有哐噹哐噹的水聲
2.(同時發作)四肢冷
「茯苓甘草湯治頭痛?」,嗯,有點這種味道在裡面,但是
那我還觀察到一個點哦,就是茯苓甘草湯證的人,彷彿都有
我觀察到的這一點其實蠻符合仲景的藥理的,茯苓甘草湯
另外,其實我之前也說過了,這個胃附近(中焦)有水的問
夾在五苓散的條文之間,我們大概知道他跟「水」可能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在厥陰篇裡講的也是水阻中陽問題,但
太陽篇:
【7.44】 傷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厥陰篇:
【11.76】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郝萬山的上課講稿裡說,這是一個「胃虛水停」證,病人的胃裡可能有「框噹框噹」的水聲,又因為水阻中陽,所以陽氣無法疏佈而四肢厥冷,
有一位同學,發作頭痛前都會全身發冷、胃漲,所以抓了肚子裡有「水漲」、四肢厥冷的主證,用了茯苓甘草湯,結果肚子漲的問題就好了,
茯苓甘草湯,郝萬山稱他為「苓桂薑甘湯」,跟苓桂朮甘湯是相對之方,由方劑結構我們知道,這就是一個處理「胃中停水」的方劑,就是在處理水毒的問題,

七二:「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
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人平素就有水饮,水停在横膈膜,一种是平常喝水喝太快,慢慢累积在这里;还有一种是「思」,「思」能伤脾,造成脾的运化不好,结果水的运化不好,土生金的时候,一部份会气化上来,一部份会停在这横膈膜上,横膈膜像海绵一样,里面都是水。
被吐、被下了以后,上下的水都没有了,这水就开始要动起来,这水不在胃的里面,如果在胃的里面,胃就会把它气化掉,这水停在胃的旁边,病人一动的时候,这水就开始晃了,头就昏了,
西医说这是中耳不平衡,因为头在晕眩,和贫血不一样贫血是眼前发黑,他是天旋地转,
苓桂朮甘汤下去,把这水排掉,就好了。所以起则头眩,移动或站起来的时候会晕眩,就是苓桂朮甘汤证;
如果是躺在床上不动会晕眩,就不是苓挂朮甘汤证,后面会提到真武汤的时候,再说明。
桂枝甘草在中膈,
如果在脐下就加茯苓大枣,
所以这是桂枝甘草汤演变出来的,先是桂枝甘草汤,再来是桂枝甘草加茯苓大枣,再来是苓桂朮甘汤,所以苓桂朮甘汤专门去中膈的水。
一般来说,横膈膜会下降,气才会充满,吐气的时候,横膈膜会上升,结果横膈膜都是水,它根本不下降,一吸它就满了,满了就会有气逆的现象。
起则头眩,脉沉紧,沉代表病在里,紧就是塞,水就是塞的,因为水在中膈,没有在皮肤表面上,一发汗会动经,因为身体的血脉、经络、肌肉,都要靠我们的水份来滋养,一发汗就没有水份了,他就抽筋,所以身为振振摇,就是晃来晃去的,就中膈的水在晃,就用苓桂朮甘汤。临床上看到,晕眩得很厉害的时候会吐的,就可用苓桂朮甘汤里面再加半夏。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平常感觉肌肉跳两下,面皮在跳,这是因为水饮,这时候就可以用苓桂朮甘汤,因为脾主肌肉,也主四肢。
希望這一個路數能大為擴散,就算所有專家都學會了拿去用又何妨,受益的是病人又不是我,沽名釣譽只是順便而已。如果有人願意擴散,那很好,但是我就得再重新強調一下,我們用的並不是單純的苓桂朮甘湯來處理鼻子過敏,如果你光靠這個方處理好鼻子過敏,那我也是很佩服。我們用的是譚述渠的「鼻鼽方」,為什採用這個方也說過了,再浪費一次口水也無所謂,只要有人聽得懂就好。
苓桂朮甘湯的加減,從很多傷寒大家的醫案看來,都很強烈的暗示一件事,這個湯劑的加減,很能處理到胃(心下)的區塊,一路上到眼睛高度,
這個區間的痰飲問題,作用點非常的清楚,那台灣人或是被西醫亂搞,或是飲食習慣,都偏向於痰飲多的虛寒體質,所以這個方劑的作用點以及寒熱屬性,非常適合台灣人的鼻子過敏問題,而譚述渠的鼻鼽方,就是以苓桂朮甘湯為基礎作加減,加重苓桂,再加上幾味去邪開竅的藥,剛好指向這個區塊的邪氣,譚述渠自己的醫案,也有很多類似現在台灣人鼻子過敏的情境。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前天晚上回家跟老婆說自己好像感冒了,結果老婆也說,去了一趟基隆回來,「照例」也感冒了,說基隆不知道有什麼魔法,每次去回來就感冒。老婆的感冒也是這種只會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所以他前天晚上也就開始服用特調方,昨天白天就已經好到活跳跳了。我只在前天晚上和昨天早上吃了一次,本來以為好了,結果沒好透,傍晚又嚴重起來。

後來也隨著對經方的辨證更了解,發現了張仲景的當歸、白芍等藥,藥證並不包含貧血的人(大多這種方劑在用的時候,臉黃暗反而常見,並不呈現西醫面青的貧血樣)。
又再一段時間,開始發現面青或西醫說的貧血的人,蹲起頭暈,平時也會貧血頭暈,用歸芍類補血有副作用問題,不能長久用,
回到體質辨證,
用苓桂朮甘湯,反(而)頭暈越來越好,氣色也變好了(有的還血紅素低也變好)。
在學習跟經方的臨床體驗中,一次次的經驗與反饋後,你不得不說,要學好經方,把西醫既有觀念丟掉真的很重要,沒辦法丟掉的,沒有一次次的臨床,其實很難體會原文的隱含意義。
太多的經驗後,也讓我學會望診,
在開出苓桂朮甘湯時,西醫貧血的患者會是我的一項檢視指標(有助於服用一段時間後,看看貧血是否也改善)。
而且張仲景真的很厲害,像苓桂朮甘這樣表陽虛的處方、呈現的症狀是水道系統相關的小便不利問題,
為什麼跟西醫的貧血有關?原本都想不到,但當你了解了苓桂劑的原理,白朮的藥證,又可以理解了。

-
... 至於眼壓高,在西醫眼科,以雷射開刀治療,但少有治好的,在中醫則用苓桂朮甘湯治療 ,三至五天就可以看到效果,苓桂朮甘 ...
JT叔叔2015年4月方剂临床能力十日冲刺班043001(小兒假性近視: 胃苓湯)

腎陽虛水泛證常見於「水腫」、「痰飲」等疾病中。
本證通常應與「腎陽虛證」相鑒別。

上例同學
應為苓桂體質
有「心臟力量不足」
也有「水道系統異常」
日本漢方講得很好
心力跟小便有很大相關性
心力不足就無力把小便向下壓
容易小便(水)無法100%排出
水容易少量滯留在體內
相反的,少量的水滯留體力
也會加重心臟負擔
(因為心臟會更用力搏動想把水壓出去)
但實際上心力不足的情況下
就會變成心悸、腹動悸、結代脈…
等等都是心力不足的表現
所以心力跟水道異常的水飲問題
就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真正的治法
要強心臟力量外
還要佐以通行水道的藥
這樣就能強心臟外又減少水的壓力
妊娠高血壓,常見到的症狀,也是以心悸上沖、胸悶且喘最常見,如果還有怕風的問題,其實就很明顯指向表虛的桂枝證了。
在子癇的前兆症裡,胎兒五個月大的時候,會出現小便異常、身腫,這種水道系統的問題就是茯苓的主症。
Jhih-juyn Huang 桂枝人參湯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很好很好,其實只有主述這樣回答算對了
Mei-chi Meg 柴桂乾畺湯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很好很好


所以從上一題主述,可以先考慮幾個方子。理中湯,桂枝理中湯,柴桂薑,栝蔞薤白類……
當你想出這些方子後,要挑出合病人的方子,很重要一點,就是「鑒別」。
理中湯無心動悸,合了桂枝後的桂枝理中跟柴桂薑可以考慮,接著我看他說話很緊張,後來看他左手微微微的手抖 . . . . . . . . . . . . 是很適用龍牡類的,
於是我再確定一下口乾不乾,的確有口乾問題,加上右脇有脹,腹瀉是脾陽不足的腹瀉(腹瀉也可以是熱的,兩種不同要判斷對),
所以最後選柴胡桂枝薑湯。(有牡蠣有桂枝有乾薑)




朱木通醫案
偏頭痛、中耳炎、扁桃腺炎
女,68歲。身體瘦長,顏面蒼白,微有水氣而現不正常的潮紅。望診即可推定為虛寒證,其面載陽。
頭痛、中耳炎、扁桃腺炎相繼併發。注射抗生素,服用綠黴素等消炎劑,症狀有增無減。患者左耳側貼有撒隆巴斯,其下腫赤隱約可見。左頸部淋巴腺亦腫。
手逆冷,脈微細而遲。據云頭痛甚,咽喉疼痛,大便正常唯尿利減少。食慾少,口不渴。
用藥苓桂五味甘草湯先治其痰飲,預定二三日後轉用當歸四逆加吳茱生薑。
結果一劑後咽喉及耳內疼痛已減大半。頭痛亦差。三劑後,不用原計劃,改用桂枝加附子湯,二劑後,因患者自覺此方不如苓桂味甘湯之功效,遂自動復用苓桂味甘湯,四劑全治。
電視節目:《當張仲景遇上斯坦福》(十一)重解針灸 - 能量配電圖 – 當張仲景遇上史丹佛
看起來你母親的問題有些複雜,肝、膽、脾/胰、胃、心、肺等等都被牽連到,直覺上來說,我覺得她的上中下焦都集有寒濕,五臟六腑交通受阻,典型的「臟結」。
動這個臟,那個臟不適,動那個臟,這個臟不適。這個時候,不要強攻,先以利水為宜,可以服用苓桂朮甘湯、五苓散等一陣子後,看你母親的變化情況,再決定下一步。不過,最好找一位好的中醫親自看診,在複雜的情況下,網上問問題是不能真的解決事情的。












桂枝茯苓丸用於女性的機會比較多,我常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黃、牛膝治療子宮肌瘤、附件囊腫、乳腺囊腫、甲狀腺囊腫等;合大柴胡湯也能用於支氣管哮喘,還能治療高血壓、腦梗塞等。
值得一提的是,這張方還能用來治療一些血栓性疾病。現在的血栓性疾病非常多。有的人長時間坐飛機,十幾個小時都屈曲在那裡,如果他下肢循環不好,就會形成血栓,釀成大患。我想,這些患者如果預先服用桂枝茯苓丸,可能會有好處。
腎功能不全患者也可以考慮用桂枝茯苓丸,我曾經用桂枝茯苓丸加大黃加牛膝治療好多例,腎功能不全亦有效,但是一定要讓病人瀉,瀉了以後情況就會好轉了。我們稱之為「經方透析法」。如果是糖尿病腎病引起的腎功能不全,我一般用桂枝茯苓丸加懷牛膝、石斛,配上黃芪桂枝五物湯。
還有,男人的攝護腺肥大、痔瘡、肛裂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包括一些腰部的疾病,如腰痛、椎間盤突出等都可以。
桂枝茯苓丸是經典的活血化瘀方,所以,我常把這張方作為重點教給學生。
黃煌26條用藥對症語錄 . . . . . .

http://piao-peng.blog.163.com/blog/static/676050332010585523879/
对于心火亢于上,肾水亏于下,心肾不交的病人,除了吃药,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养生是一门大学问,我们只要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一种很简单的办法,只要坚持练习一段时间,上热下寒的病机就会转化,你的心情也会慢慢平静下来。
方法很近简单,患者正坐,双腿自然下垂,慢慢吸气,慢慢呼气,呼气时想着你的双膝盖,感到体内有股热量慢慢向下移动,这样持续十来分钟后,你就会感到膝盖发热,有关节炎的病人,就会感到膝关节很舒服,在向外散凉气。女性痛经的患者,平时经常这样练习,就会感到小腹部慢慢发热起来,痛经的病也就慢慢好了。
大家可能会问,这是什么原理?
其实这就是通过调整呼吸,通过肺的敛降,将人体的心火向下引导,用自身的热来散自身的寒邪,这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强身健体的妙招,因为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仅是散下焦的寒,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火的下移,补养亏虚的肾阳,肾阳不亏虚了,下焦自然就不寒了。
通过这样练习,心火下移之后,可以使浮躁的心情宁静下来,不仅仅治疗了疾病,人的处事心态也会发生变化。看为题也会长远一些,

是的傑克,一點也不神奇,照書吃藥而已。就把西醫十幾天搞不定的感冒,在半天內就收工了。









上次在蘇州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左手是脈細欲絕的附骨脈和腹部的水。這次和龍老師討論此案例,龍老師從頭到尾也沒管他的血癌淋巴癌,主要開的方劑就只有三種,苓桂朮甘湯、茯苓甘草湯、桂枝湯。搭配著針灸、練功,半年治癒。幾個月過去,脈象這次的確有長出根來,面色也從之前的黑黃變成現在有血色了。
以辨證基礎來說,開苓桂朮甘湯和茯苓甘草湯是因為腹部有振水聲,在蘇州複診的時候就非常明顯,就先一直吃苓桂朮甘湯和茯苓甘草湯把水一點一滴地拔除。這次在龍老師家,文哥主要是吃桂枝湯,因為一直有自汗出的問題。
此一案例給我最大的衝擊,就是這麼大這麼棘手的病,龍老師也是從中焦和太陽先著手。之前就和小葉討論過類似的問題,他說在加拿大那裡很多雜病,可能都是「先開太陽、太陰」再開始治療,作法也很簡單,就是先桂枝湯吃一個禮拜,理中湯吃一個禮拜,再開始排療程。當時聽的時候,覺得這也滿好的,但也沒機會看到人真的這樣用。直到這次龍老師醫文哥的案例。這麼重的病,身上一定是這邊也卡著那邊也卡著,但龍老師說,先要把督脈通了,把胃的水氣拔掉了,讓胃氣恢復,病人才有機會好起來。想來也是,中焦不好,什麼藥進去都沒法吸收,食物也沒辦法好好吸收,病人要怎麼好起來?
後來在散步的時候,跟龍老師再進一步地聊,龍老師說他沒有看過桂枝湯真正開得好的醫生。如果今天一個棘手病很雜的病人,需要整體好好排病程,龍老師第一個可能是看有沒有脈浮,有的話先從桂枝湯開起。這的確也是我這幾年開藥的習慣,喜歡先抓太陽證,脈浮惡風,有的話先吃桂枝湯。
學習了,棘手的病,用桂枝湯先解決表證,用苓桂朮甘湯先把脾胃顧好,當然都要有相應的證。
4、您讲的起手方、愈后方,老师曾讲过一个桂枝法?????法的概念,
桂枝法类似您说的起手方,也就是桂枝汤加上陈皮、半夏、茯苓、白术,百分之六七十的病症都可以用。
龙:我家里也是这样





實脾飲
【方歌】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虛寒陰水效堪夸。
【組成】茯苓、附子、白朮、甘草、生薑、乾薑、大棗、木瓜、草果、厚朴、大腹皮、木香
【功效】
【主治】脾腎陽虛,水氣內停之陰水
【聯想記憶】實脾飲,大家記住一句話,「治陰水先實脾土」,所以,實脾飲是用來治療陰水水腫的,因為陰水水腫的病機是由脾腎陽虛,不能化水,所以,實脾飲的功效就是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27)五苓散体质
形体不定,虚胖者多肌肉松软而易浮肿;实胖者肌肉充实而易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胃脘部有振水音,多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满。面色多黄或暗,垢腻不鲜。身体多困重疲乏,常有口渴而不欲饮,或饮温,或虽饮水而渴不解,甚者水入则吐。舌质多淡胖、边有齿痕,舌苔多薄白或白腻,甚者水滑;或舌体瘦而舌苔水滑。易出现浮肿,如面目虚浮或晨起肿,或下肢浮肿,甚者体腔内可有积液性病变。易小便不利,尿量少,大便稀而次数多。
易见病症:常有头晕、头痛、自汗以及神疲乏力等神经系统症状。多伴有痛风、高血脂、脂肪肝。

李医师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中国广西听众 ,22岁 我有腰酸的证状,不能弯腰,冬天的时候明显减轻,夏天会加重,不知道是不是肾阴虚,去年发现的 0还有一个是流汗不容易收住 ,20岁开始一直都有怕热天 喜欢冷天的习惯。运动会更严重的流汗 比别人会容易出汗 。我有觉得应开(处方桂枝汤加炮附),没多大把握,呵呵, 请您指教。
看來你的陽氣無法收斂,導致大汗淋灕,及體表容易發熱。 當流汗過多,津液流失過多時,也會有血虛的現象,當肝血無法潤筋時,容易腰酸背痛。不過,這只是在非常有限資訊下的一個猜測,實際治療還是得找個好中醫看一看。桂枝湯加炮附子是個不錯的斂陽的方劑,但是,你的情況可能還得加些滋陰補血的中藥。
桂枝湯證 陽虛長年出汗桂枝湯加附子不效案例__更方
![[允悲] [允悲]](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img.t.sinajs.cn/t4/appstyle/expression/ext/normal/83/2018new_kuxiao_org.png)
仲景桂枝甘草湯,為發汗過多,心下悸之陽傷證設。汗為心液,傷心氣則虛,桂枝甘草,甘溫相得,取法桂枝湯。但不用薑之辛散,棗之泥滯,芍之酸收,只用桂枝之溫,甘草之甘,法在和陽,其效明顯。
http://www.drweichiehyoung.com/ch-clinical-discussions/2014/9/9/--5
桂枝湯為傷寒論第一方,方中含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兩大基礎方,桂枝甘草湯辛甘化合溫陽治太陽病發汗過多,損傷心陽之證;
芍藥甘草湯~
酸甘化合滋陰治傷寒兼陰陽兩虛,誤汗後傷陰之證。
【原文】
(29)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微惡寒、自汗、脈浮是表陽虛,小便數是裏陽虛下焦虛寒,膀胱固攝失職不能制水;心煩是心氣虛;腳攣急是陰虛陰液不足,不能濡養筋脈。總的來說,這是表邪兼陰陽兩虛,治當扶陽益陰解表。但醫生只看到微惡寒、自汗、脈浮等表邪未解的一面,忽視了陰陽兩虛的一面,『反與桂枝,欲攻其表』。這裡的『桂枝』,係指桂枝湯而言,攻表即發表。這是說用桂枝湯但治其表,不顧裏虛,那當然是錯誤的,就會導致誤治。形成表裏陰陽俱虛,或其他變證。
誤治後的病情有幾個轉歸:(1)陰陽兩虛,陽虛為重—先用甘草乾薑湯扶陽,後用芍藥甘草湯益陰。(2)胃腸化燥,熱實初結—調胃承氣湯證。(3)腎陽虛重—四逆湯證。
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咽中乾是陰津不足,不能上承;煩躁吐逆是中陽虧虛,胃氣上逆。本方用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二味,辛甘合化,專復脾胃之陽氣,所以說『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芍藥甘草湯用芍藥、甘草各四兩,酸甘化陰,能益陰和營,緩急止痛,陰液得復,則攣急得解,『其腳即伸』。不少注家認為先用甘草乾薑湯,後用芍藥甘草湯,這是先復其陽,後復其陰。其說有一定道理。但也可以說厥逆,咽中乾,煩躁吐逆之症狀較急,應予先治。予服甘草乾薑湯後這些症狀解決,唯腳攣急症狀仍在,再與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讝語,即譫語,音義俱相同。如腳攣急緩解後,胃氣不和讝語者,說明有餘邪在胃,或胃腸功能失調,胃中生燥,化熱成實,熱擾心神而有便秘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此雖陽明實證,但與陽明熱盛終究不同,不可孟浪,故仲景叮囑應『少與』之,以免另生它變。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投桂枝湯,又再用發汗劑及燒針取汗,如此一誤再誤,必致汗多亡陽,引起四肢厥脈微等狀,則在甘草乾薑湯基礎上再加附子即是四逆湯,急救回陽。
兩虛之人有時使用輕微發汗,亦可導致過汗傷正,應該慎重。
《傷寒論》此條係由於邪傷陰液,致筋脈失養,發生攣急之證,便應和血養陰,濡養筋脈為治。肝主藏血又主筋,肝血充盈則筋得養。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即可發生攣急之證如痙攣、抽搐、拘急疼痛等。芍藥甘草二藥相合酸甘化陰,使陰液得復,肝血充盈則筋舒則攣急自除。
本方之芍藥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甘味入脾,而有調整肝脾之機轉,脾主肌肉,肝主筋脈,肌肉與筋脈有病,就可從肝脾論治。本方實為肝脾兩治養血斂陰之補養劑,是以能治多種疾病。如芍藥甘草湯證陽虛則再加附子為芍藥甘草附子湯。
若中焦陽虛,大便平日濕溏所謂胃氣弱者,不宜大量芍藥,個人經驗可加入健脾之蒼朮,對便溏者,仍可酌情應用。根據仲景用藥規律,凡出現胸滿、悸動時一般亦不用芍藥。
如今適應症則相當廣泛。不僅用於外感誤汗傷陰,筋脈失養,腳脛失榮之腳攣急證,而且也適應於內科雜病的陰血虧虛,肝陰不足,肝氣橫逆侮脾,筋脈失養所致肝胃及肝脾不和,拘攣,抽搐,以及陰血不足而產生發熱、眩暈、失眠等多種證候。現多用於胃腸痙攣、膽絞痛、乳痛、經痛,和頸項、背、腰、小腿肌肉的攣急疼痛等。還用其治療便秘、尿閉、抽搐等,都有一定的療效。尤其諸種痛證更為常用。
【醫案】
(一)、鼠溪溝筋疝(劉渡舟醫案)
(二)化膿性髖關節炎(劉渡舟醫案)
(三)雙髖股頭缺血性壞死(劉渡舟醫案)
(四)、面肌痙攣(顏面抽搐震顫)
(五) 腿軟無力不任使用
(六)抽搐(屬傷津者)
(七)、頸椎綜合征
(八)、肩關節周圍炎
(九)、坐骨神經痛
(十)、腰椎管狹窄症
(十一)、胃脘熱痛(張志民醫案)
(十二)、下腿搐痛(張志民醫案)
3:如果夏天汗多,又伴有心慌,还老是口干,可以参考生脉饮(人参或者红参版),参可以补气补阴,适合气阴两虚的人,直接按说明书食用就可以
而有人夏天汗多,一动就出汗,别人没事,你却老是出汗,可能是气虚,光生脉饮就怕不行,要加玉屏风散,也就是加白术,黄芪等进去,就有点我的春天头晕方了
而如果多汗是心阳不足,恐怕补气就不行,你可以用伤寒论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所以光说多汗,不去详细辩证也是不行的,不是光止汗就能解决的
________________那真武汤是治水湿的,为何可以治出汗?却不知很多人多汗,就是阳气虚,固摄无力造成的,就好像虚寒型鼻炎一样,为什么我的方子治好不少人?(看我以前文章中的反馈),就是你辨证为阳虚后,那么你用附子,阳气就会迅速被补充起来,怎么知道?看左尺脉
左尺脉弱,就是肾阳不足,你用了附子后,再摸一下看,发现左尺脉起来了,这就是对症,那么普通人可能不会摸脉,那就看自己的身体感受,你吃了含附子的方剂后,发现精神转好,人也没那么累了,这就是附子补阳的作用
出汗多,吃饭出汗,一动出汗,一着急就出汗等等,不吹风扇、空调止不住,是不是很多人有这个情况呢?
夏天会出汗,本身就是正常,但你在屋子里不热,又没干活,动一下就汗大,并且出汗后出现头晕,心悸,怕冷无力等,这就不能袖手旁观了,因为汗血同源,出汗多的情况下,就等于是消耗了血,血不足就会心悸,怕冷,头晕,低血压等
上次我讲过,夏天汗多,并且伴有心慌,这是生脉饮(红参版)症,但有人天天吃,却依然不效,汗依然止不住,那么我们就要考虑卫气不足,比如出汗后怕冷,平时也容易感冒,那就是玉屏风散的症
但有人是玉屏风散也吃,生脉饮还吃,但好像还是无效,比如有个患者就是这样,说以前不是这样的,就是阳了两次后,身体就垮掉了,去年夏天还好,今年就更差了,一动就出汗,有时睡觉还出汗,人乏力,头晕,用屏风散后,乏力好点,但汗还是止不住
我就问他:你晚上出汗,会不会是热的?比如现在天气热,又不开风扇空调等睡觉?他说不是热,这个盗汗也不是天天,反正感觉到乏力累时,那晚睡觉就必盗汗,用了知伯地黄芄无用,反而胃胀满,就没有再吃了
既然不是天气热引起,我们就要考虑阳气不藏,也就是一直在外面,所以搞得睡觉也不好,我就给他开一方:黄芪,白术,防风,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山萸肉,白芍,五味子,红参须
经常看我文章的人,知道上面是什么方剂吧?就是玉屏风散,加生脉饮,加牡蛎散,加山萸肉补肝肾,白芍是平肝,五味子是收敛,吃了三剂说有效,那就继续,一共吃了11剂,嘿!不会动则出汗了,头也不晕了,说胃口很好,就是这药有点贵,哈哈…..
所以如果你出汗多,又还盗汗,并且睡觉还容易醒,就可以试下我上面的方剂,如果感觉红参须贵,换成党参即可,下一篇来写用量,免得被屏蔽,大家就看不到了
如果你没盗汗,睡眠也好,就是容易汗出,一天要换几件衣服,用了屏风散,生脉饮也不效时,不妨考虑一下阳气虚,阳气虚为何会出汗,主要就是阳虚固摄无力,比如心阳不足,肾阳不足也是容易出汗的,同时也容易头晕,因为阳虚就容易低血压
那么我们用什么?那就是用附子,比如用真武汤(制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你还可以加五味子,山萸肉,气虚者加红参须或者红参,上次我也讲过一个案例,他也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自己也是多汗,发现用真武汤止汗特别好(其实他就是阳虚症)
但吃了后容易牙齿痛,后面我让他加知母,再吃就没事了,所以你如果用附子也出现牙痛或者牙龈肿痛等,不妨参考我加知母试下,也许就能帮到你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的藥物組成來看,不妨將它與苓桂朮甘湯對應起來,以便更加清楚地認識去桂的意義。
《傷寒淪》中,
仲景用真武湯扶陽利水,就有豬苓湯育陰利水以對應之,這是因為人體水液代謝的失常關係到陰和陽的兩個方面。
那麼,仲景舉苓桂朮甘湯通陽利水,就應該有與之相應的和陰利水的方劑。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去桂加苓朮湯之中。該方的藥物組成是:茯苓、芍藥、白朮、炙甘草、生薑和大棗。
從上述藥物看,不難發現苓芍朮甘四味藥物正好與苓桂朮甘四味藥物有桂枝與芍藥陰陽對應的特點,
因此,不妨暫時將其稱為「苓芍朮甘湯」。
「苓芍朮甘湯」中用芍藥,一方而能滋營和陰,另一方面與茯苓相配,則又有去水氣,利小便的作用。
所以,「苓芍朮甘湯」能夠和陰利水,正好與苓桂朮甘湯通陽利水構成陰陽對應的關係。
而其中又有生薑、大棗,則猶如苓桂朮甘湯有苓桂棗甘湯、苓桂姜甘湯之變通。
臨床運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辨證的關鍵是在「小便不利」。小便不利是膀胱氣化失常,水邪內停的反映。水邪內停於膀胱,可以郁遏其經脈之中陽氣的疏達,陽氣受郁,經脈不利,則可見到翕翕發熱,頭項強痛等外證,所以看似表證而實非表證;水邪凝結,郁阻氣機,使得里氣不和,則可見到心下滿微痛等里證,似里實並非里實證。
所以汗、下之法都不能適用。
本證的病機過程是:小便不利——水郁膀胱——外氣鬱遏,里氣阻結。
既然小便不利是辨證的關健,為什麼不用五苓散以利小便?這個問題清人唐容川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他說:「五苓散是太陽之氣不外達,故用桂枝以宣太陽之氣,氣外達則水自下行,而小便利矣。
此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是太陽之水不下行,故去桂枝,重加苓朮以行太陽之水,水下行則氣自外達,而頭痛發熱等證,自然解散。
無汗者,以微汗而愈矣,然則五苓散重在桂枝以發汗,發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重在苓朮以利水,利水即所以發汗也。實知水能化氣,氣能行水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