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格 http://www.iwitchbaby.com/
FB https://www.facebook.com/iwitchbaby/…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ha…/UCf6_jkmsj1ZtP9_hVCCwWAA/videos
經方中醫孔醫師YOUTUBE(摘要) @ Angela20102的部落格 :: 痞客邦 ::分類整理
經方中醫孔醫師醫論(摘要-2) @ Angela20102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失眠~桂枝去芍湯 ~桂枝加芍湯~ 桂枝加桂湯~ 氣與水/心肺功能~咖啡~
~濕疹~ 苓桂劑~ ~便祕~
~小柴胡加芍湯~下痢~
經方中醫孔醫師~感冒系列(摘要) @ Angela20102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主症是客觀上出現最久又呈現最重的,很多時候病人的「主述症不等於主症」,白話說就是病人都會撿幾個自己覺得重要的點來說,假設病人自以為重要的點客觀上並不重要,依著這些點去開方就容易開不好了。
然而病人對處方開得好不好定義也會跟醫生不一樣。







一般人總覺得氣血很抽象
事實上氣的生成靠的是呼吸空氣跟喝水而來
所以我白話的叫做水道系統
當這個系統的功能出現異常
氣就異常
血的生成是食物的消化及代謝
我叫消化系統
事實上只要食物進來到轉成血
(不要的變大便出去)
都在這個系統內
消化系統異常也伴隨血會異常
因為血是產物






「其實是整體觀」
一定是腎的問題?
有沒有可能是心肺的問題?
這要看六經八綱體質屬性
一般來說,表、半表半裡、裡證來說,越表越好治;
裡證又要看是消化系統(陰分)還是水道系統(陽分)問題,陰分比較好治,水道系統看到腎異常的,服藥時間又會更長了。
再來虛寒跟實熱比,實熱比較好治。
這種看似神經失調,或是疲勞的,真的是城市人通病。
柴龍牡佔大宗,但如果體質偏表虛的,桂龍牡也有用到的機會。
差別在一個是少陽病為主體,一個是太陽病為主體。
但都有桂枝證,所以會出現文中的關節痛、身疼痛、頭痛,甚至文中提到的發熱怕冷、怕風汗出、手腳涼…
有陣子,學生病人都主述胃脹肚子脹,於是依主述選擇白芍也好,瀉心湯也好,都只得到短效,很快又有別的問題。
討論後改變些方向,後來的反饋中,慢慢發現是龍牡證,反而用了肚子脹也好了。
在大陸看診,主述是肚子脹,的確大多是瀉心湯,也就是主證就是肚子脹,原來台灣龍牡證這麼多?」,再些時日的討論中發現,台灣真的是柴龍牡之國!
(大陸飲食習慣不同,喜酒喜辣,黃連為主的瀉心湯多,
台灣養生但抑鬱點,所以情志病的柴龍牡很多。)
覺得每個地方的文化不同,在不同地方如果照我原本的經驗直接選方反而效果不好,
柴龍牡可以肚子脹,但如果純肚子脹的白芍劑跟黃連劑來比,龍牡有腎虛表現,所以會有小便不行,白芍(劑)或黃連劑如果以肚子脹當主症來說(除了當歸芍藥散),沒有小便不利的證了。
因為有時候病人說沒有小便不利也不代表真的沒有(像研討會有一位同學包袱很重都說小便正常,結果一吃柴龍牡完全對證後睡死),所以檢查上腹診可以再壓一下腹股溝壓痛有沒有會更好。
http://www.iwitchbaby.com/2018/03/20/抓主症的重要/
以這位同學來說,我會抓驚狂為主症(應該也有虛勞),抓太陽病為六經(太陽代表「表虛」,表虛為八綱),可以寫成:
主症:驚狂
八綱:表虛
藥證:龍牡證
寫出「主症、八綱、藥證」是我教學生辨證時思路整理的方法。
當代太多錯誤的用藥方式。把中醫開方簡化到只有「症狀」,比如手腳冰冷、發燒、腹瀉就用「xxx」湯方。
我相信有短效,我很多臨床醫師學生以前都這樣開方,但是慢慢會發現,擋一時可以,時間拉長,問題沒有真正的好,有時也會引發別的問題出來。
真正的古經方在辨證用方時,是需要「症狀」+「八綱體質」,才能選方的。
舉一個我常說的例子,症狀頭暈,很多自學說要用真武湯,我都很好奇,為什麼是真武湯?苓桂朮甘呢?那請問你怎麼鑑別開這兩方?
他們同是水道系統異常的處方,同是主治頭暈,但是一個桂枝配伍,一個白芍配伍,一個主八綱的「表」,一個主八綱的「裡」。
開經方不用八綱的話,你怎麼分這兩個方?(更何況頭暈不只這兩個處方可以用,其他水道系統相關的處方,也可以出現頭暈,這麼多處方要怎麼選擇呢?沒有八綱就很難精確運用了)
http://www.iwitchbaby.com/2018/05/18/經方八綱的核心/
比如炙甘草湯,它就是桂枝湯去芍的變方,基本上心動悸又上衝,桂枝去芍湯可用、炙甘草湯也可以處理,差在哪?
差在八綱不同。
炙甘草跟生地配,生地方劑在傷寒金匱裡是極重要的一種藥,代表了「陰虛熱」,它是隱含了心動悸又上衝時(主症),如果有陰虛熱的體質(八綱),選用炙甘草湯再合適不過。
依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我們知道有”熱”,也要分”虛””實”,
所以可以形成”實熱”,”虛熱”,
接著可以分”裡實熱”,”裡虛熱”,”表實熱”,”表虛熱,變上四種可以再分陰陽。
回到經方治熱病的問題上,實熱可以是”陽(氣)實熱”,可以是”陰(血)實熱(八綱中的陰陽可以是指三陰三陽經,也可以指氣血),
氣分實熱有石膏的白虎劑(經熱)及承氣的攻下劑(腑熱)為代表;
血分實熱有芩連系列為代表。
虛熱,其實包含溫病派說的”陰虛所生的熱”,
以經方的八綱來說,不能叫陰虛,因為陰虛在經方比較常指陰氣虛的三陰病,
這裡可以有”陽(氣)虛熱”的梔子方劑,及”陰(血)虛熱”的生地方劑為代表。
另一個在我研究中發現,後世都在用熟地多於生地,我真覺得後世醫家太不懂仲景醫聖的原意了。(這個問題從錢乙的六味地黃丸開始,後世把金匱裡的金匱腎氣丸的生地也改熟地,實在讓我很生氣,因為我發現我怎麼都買不到生地做的腎氣丸,而且腎氣丸不是生地根本效果差很多,大家在幹嘛!!!!)
也因此,後世的溫病方,像口腔潰瘍它的功效是不可否定的,但從中可以知道,溫病真的是針對治標為主,而經方,還是在一個根本體質問題中著手。
對一位醫者來說,治根是必須掌握的,而治標,也是必須兼顧的。但這標本之間,必須依病人當時的病情來做判斷
藥證是什麼?就是把原文條辯中,所有有某藥的原文抓起來,你就會發現所有有這一味藥的處方原文,都會共同出現某一些症狀,這個共同出現的症狀,就是這個藥需要用時該有的症狀。
就是說,這個藥主要治療什麼症,什麼症狀出現要用這個藥。
這個藥證很好用,因為從症狀就可以直接指導用藥及處方,
一個病人的症狀如果能挑出兩味藥的話,基本上可能處方就只有兩三個,兩三個方的主症都不會相同(這個就是學經方後你會發現神奇的地方,基本上處方的設計同主症有不同體質的方,同體質有不同主症的方),要選出最適處方就很簡單了。
簡單舉例,當你發現病人有白芍證跟炮附證時,只有真武湯及附子湯可選,兩方中一個是主治頭暈眩,一個主治身體或關節疼痛,再依病人的主症看是身疼痛還頭暈就能選出來了。
(當然在選出這兩藥時,同時也選出少陰病了,少陰也隱含選出八綱,
古經方時期沒有歸經這東西,大多來診所開立的處方是針對病人體質根本,很多都屬於八綱辨症中「表裡中的裡症」,如果是針對裡症,那麼處方中的藥力會往「裡」走。
今天,如果你剛好表症的感冒症狀出現了,仍然服用治裡病的處方,那就容易把病在表的邪,順著往裡走的路帶到體內來了。
所以我對我病人唯一要求,就是感冒時(不管是否表症)先停中藥,可以選擇感冒來診,重開個治表症感冒的處方,也可以等感冒好了,再服原本裡病的處方。
至於月經來時要不要停藥,其實要看你的處方方向。
我的病人一律「生、冷,水果、煎,炸辣烤、海鮮」禁止,但每個醫生習慣不同,要問清楚您的醫師比較好
水量的多寡會影響到藥效的發揮,通常我們會使用的水量體積為藥材的20倍體積,這樣的量是最剛好適合的,除非是鹿角、黃耆、龜板等等,這類質地較堅硬粘稠、需要久煎的藥材,就必須增加水量。
此外最好別使用沸水,在煎煮藥材的時候,很多人會使用沸水加入,但這樣的方式可能會導致藥材外層組織因瞬間的高溫產生凝固,使水分難以滲透溶出,影響到藥效。
在中醫的炮製上,會將煎煮水藥的火侯分為兩種「武火」與「文火」
「武火」又稱大火,火力較為猛烈,會使水分較快揮發,並使藥汁外溢
「文火」又稱小火,火力較小,能維持水溫在一定得狀態,使藥汁收溢
因此煎藥時通常都會以武火煎煮至沸騰,再以文火保持湯劑微沸的狀態,持續緩煎約十五至二十分鐘,但這樣的步驟卻是根據藥材的性質不同而有所改變
,如揮發性成分含量高的植物,像是麻黃、桂枝、銀花、連翹、薄荷,建議使用武火快速煎煮,經沸騰之後使用,可以增加有效成分的提取率,將藥效發揮極致,因此若是您是使用煎煮藥材的方式,記得與醫師討論,何種煎煮方式,才是最為恰當的,才不會白白浪費藥物的作用。
其實我們煎煮的過程,便是一種炮製,透過炮製可以使藥材的有效成效發揮。
http://www.iwitchbaby.com/2015/06/30/不私藏%ef%bc%81燒燙傷中藥三黃粉秘方大公開/
(小孩大人燙傷第一時間處理非常好用)
清熱毒必用三黃藥:黃連1:黃芩1:大黃:1 (黃連、黃芩、大黃、黃柏自已任選三種,因爲外用其實就不用太講究非某藥不可)
去濕(組織液)及收傷口:白术1:知母1
消表熱:金銀花、連翹
依燒燙傷程度分配比例,如果3度灼傷以上,三黃比重可以用到2:2:2或更高,一般1-2度燙傷照上比例即可。
當然中藥裡也有很多好用的藥,傷科常用藥:乳香,沒藥,或是清熱利濕的滑石或土茯苓都可以加進去的(但女巫個人推崇藥簡力專啦)。
如果有吸入造成臟器灼傷,依嚴重程度使用以上比例,可配冷水內服,一樣可以很快把臟器的傷口一下子收起來。
大家可以照比例自己請中藥行打一罐粉放家裡隨時備用喔!
Tips: 如果是輕微的,像是做菜手被燙到很紅的狀況,還有一招很方便,就是立刻拿一大堆鹽厚厚的蓋住,壓個5-10分鐘後,原本以為會起水泡?嘿嘿,紅都退了,傷口也免了唷!
蜂蜜也可以喔!也可以看狀況用,比如前期有流組織液,蜂蜜不好附著,可以先不用,後面比較乾,用蜂蜜反而可以讓藥粉附著在上。中藥好處就是可以靈活運用啊!或者在中醫同好FB有介紹, 可用太乙神仙膏或紫雲膏做黏著介質,讓三黃粉可以吸附在傷口上。
紫黃膏也可以,但一般比例來說去熱效果就沒有三黃的好(如果2-3度以上效果就沒有三黃好了),比較適合燙傷不嚴重,或是濕熱疹用的。
延伸閱讀:人紀外科事件簿 : 菜刀砍傷,
以消炎六寶藥方: 【大黃, 黃柏, 黃芩, 黃連, 連翹, 金銀花】調配中藥生粉止血消炎
http://www.hantang.com/chinese/ch_Articles/injury2.htm
Amber Hsu 我老公之前摔車,也是用三黃粉,結果結痂時他手癢一直去摳它,現在都留疤了!我還以為是三黃粉會留疤,現在終於知道原因了!!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三黃粉不留疤的,真的不要摳痂啊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有組織液的話生粉直接敷虛,無組織液可以用清涼膏狀物幫助
怎樣樣喝水最長壽 → https://goo.gl/GxkZ2e
為什麼中醫說不能吃水果及生冷 → https://goo.gl/1Fu5MX
為什麼中醫說不能吃水果及生冷 PART2 → https://goo.gl/GoYThm
經後喝四物湯補血是錯誤的!→https://goo.gl/ZktHoA
為什麼小孩會鼻咽過敏?→https://goo.gl/jRsdwM








一般人總覺得氣血很抽象
事實上氣的生成靠的是呼吸空氣跟喝水而來
所以我白話的叫做水道系統
當這個系統的功能出現異常
氣就異常
血的生成是食物的消化及代謝
我叫消化系統
事實上只要食物進來到轉成血
(不要的變大便出去)
都在這個系統內
消化系統異常也伴隨血會異常
因為血是產物






最後我們談到辨症,再次強調觀念–抓主症!
小朋友最明顯的問題是什麼?胃口不好、拉肚子,發燒(但有活力又是柴胡體質),不認為是表證,是少陽的柴胡類方。但真正「主症在胃口不好又拉肚子」,消化系統異常是血分問題。
如果來學過腹診會更清楚,應兩脇下有壓痛,腹部脹而壓痛鼓音。
所以整篇留言從前面都一直覺得是小柴胡加芍啊
第二,以經驗推測,這種「還能活動」的發燒,小柴胡居多,小朋友下利,多為熱利,用黃芩湯,小柴胡合黃芩湯是什麼?
就是「小柴胡加白芍」,這就是為什麼效果好。
而且要注意,先前媽媽已經多次發燒給小柴胡好的,代表是柴胡體質。
第三,為什麼五苓散會肚子痛?
因為五苓散「用桂不用芍」,病人是芍藥證,代表病人的靜脈血流較慢,而動脈血流正常,如果用桂枝是加多動脈血流,會讓靜脈血流相對更弱,
原本只是拉肚子(也肯定有白芍的腹滿),用桂無芍就是加重了腹滿的狀況,當然變成肚子脹滿到痛了。
~桂枝證~
心氣虛=桂枝證:心悸、上衝、呼吸短促、喘、胸悶、怕風、發熱易汗、易皮膚問題、關節問題、肌肉痠痛、發燒、怕冷或手腳冷
心氣虛易伴隨:小便未淨感、尿道膀胱攝護腺相關疾病













桂枝證體質(表虛)
桂枝證也可以造成發熱惡寒、四肢酸疼,就是變成表證的流感了。
如果了解經方其實很好處理啊,怎麼看都是考慮有桂枝的方劑就好。
只是說有桂枝的處方超過100個吧(沒仔細算),所以辨症其不簡單,最好是給醫師辨症處理喔!
(不過吃吃桂枝甘草湯「救急」效果應該也不差喔)
首先,心悸胸悶,就要想到用桂枝去白芍(真武湯是用白芍去桂枝,完全是個反方向,當然加重胸悶心悸感了),再來..........
~ 表虛~

3. 其實這種關節問題,經方內科去看,要考慮是「表虛」證(也就是桂枝證),表虛的症狀很多,其中一個就是「頭面四肢的身疼痛」,很多只讀經方原文沒臨床經驗可能不知道,
在臨床上,你可以看到表虛的患者,關節疼也是一種桂枝證的表現,有時是西醫說的中風,有時是類風濕關節炎,有時是痛風,在中醫西醫病名不重要,古經方中醫依症狀,關節就是頭面四肢身疼痛的其中一種表現,所以治療痛風,一定要會判斷表虛(因為表虛還有很多判斷症狀,全都確認有才能確診桂枝證,身疼痛是其一)
4. 表虛桂枝證,處方上百個,所以詳情開方真的要講醫師診斷
在選方上常會選桂附劑的處方,特別提醒,
其實是苓桂劑處方比較常遇到,苓桂劑的方會伴有小便問題,所以我們常看到痛風的人,他們尿酸過高。苓桂劑就那幾個方,其實不難,現在一般的問題是,大多對經方的八綱跟邏輯不熟悉,
這種「上沖」的體質,的確常見於桂枝證的人(桂枝證的形成原理與表現,請看「心悸與中風原理」的直播影片)
很多人的上衝熱,是順著太陽膀胱經上衝的
(太陽經就是桂枝處理的地方,所以桂枝證的人太陽經異常),
到後頸的部分最明顯,所有人體的氣與血(尤其血),會上衝頭部,最明顯是後頸風池以上的頭脹頭痛頭昏。
在主流醫學中,也認為這個脖子的地方是調節身體體溫的地方,
往往會發燒的人,就是脖子這裡特別的熱。
其實換到我剛剛教的意思,你就知道其實是正氣與血順太陽經上衝不下。
這個時候用冰敷在脖子的話,的確有降溫效果,但其實上沖的氣血不會因此降逆回去,更重要的是,桂枝證本為表虛,所以冰敷讓血管凝結,心臟只會更用力的亂跳(這裡跟不上請看"心悸原理"直播),
其實會加重桂枝證,
而且桂枝證是怕風的,這冰敷的地方剛好是風最易進來的風池,因此,只要被風吹一下,就容易感冒發燒、四肢酸疼,頸肩酸疼等等。
所以,你還要用冷凝毛巾嗎?先確認一下自己的根本問題是什麼吧!
我就會先問小便有沒有問題,
確認有沒有桂枝症的症狀,
如果都有的話那從苓桂劑去做選擇,可以選的處方也就幾個而已,同樣苓桂劑的處方,因為「苓桂」已經代表八綱一樣,在張仲景的處方裡,每個處方很巧妙的,八綱一樣,主症不同,主症一樣八綱不同。
所以同是苓桂劑的方劑,處方的主症各不同,而苓桂劑本身,代表著八綱是一樣的。(表虛)
http://www.iwitchbaby.com/2017/12/12/學生的壞死筋膜炎醫案%ef%bc%88下%ef%bc%89/
阿嫲小傷口在手上,這個就是病位在表,要考慮表證,表證不以病位確診,以表證的症狀確診,
所以要確定有沒有「脈浮、發熱(發燒?),惡寒,四肢關節不適、汗出等問題」,
請學生去確認桂枝湯證是不是俱備,的確這些症狀都有,所以六上課來問我後,主方改用桂枝湯。
一開始學生好像轉不過來,「老師,那有膿不管它嗎?」,應該說,你用排膿湯治標一定可以,但根本問題沒解決,變成一邊用中藥排膿,根本問題又一直生膿,後面還要面對副作用,不能這樣開,你還是要回到八綱,根本要抓到,再加減治標藥救急會更好,等於標本同治了,也不會有太強副作用。
桔梗在臨床上如果是治標(排膿用),容易生痰(副作用),
排膿湯裡有白芍,根本問題無白芍證,為了治標而用就容易拉肚子(副作用),
加上有枳實去實藥,一個表虛的人用去實藥不是傷到根本問題嗎?
你會發現治標藥的效果好,但就是有副作用,副作用累積到一個程度又發另外一個新病,病就這樣沒完沒了,不斷的看醫生了,所以副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老實說,如果我覺得吃中藥不管副作用的話,那跟吃西藥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如果要這樣學中醫,何必吃中藥呢?
3. 表證排膿我不會選桔梗,除了副作用比較大,表證去膿,用薏仁去濕更好,薏仁是利濕藥,既安全(副作用小,可以當食品就知道了),也利關節(阿嫲關節不好)。
4. 顯然阿嫲是有感冒問題,可是學生也因這手腫明顯忽略了。
所以為什麼在吃了桂枝湯後,阿嫲的精神體力跟胃口明顯好轉,你光用排膿湯是不行的,而且根本問題不解決也容易復發,並非長久之計。

吃了會拉肚子,就代表不合體質了,當然不能再服。
但這裡提供進階一點的想法。
四物算是芍歸劑,對於有「單」桂枝證的人來說(因為桂枝證也有不是單桂枝的,這是個很大的範圍,太仔細這裡不多說明了),白芍是會加重桂枝證的,所以我推測,這位粉絲吃了四物湯,不僅拉肚子,還心悸胸悶加重了
比如我明明覺得患者有桂枝證,但患者堅持說沒有,如果又主述有肚子脹,我就會用白芍的方劑去試一下反應,就會知道方向對不對了。
把所有生薑劑量重用的處方抓起來看
唯一的共通點是
「噁心嘔吐」
不管是專止嘔的小半夏湯
還是主症必須出現嘔吐的大柴胡湯
可見「止嘔」才是生薑最重要藥證
排除重用生薑的處方
幾乎7成以上處方用生薑
其實薑本身入陰分(消化系統)
處理消化系統中不需要的水
(有的人會叫寒水,但因為不是真的寒,我們先不這麼說)
當然以下提供都是比較治標的預防方式,如果真的太困擾於暈車,還是要找醫師從體質根本,把水道系統跟少陽體質處理好,才能一勞永逸喔!
如果大家對原理有興趣,可以參考我們前面直播講到「心悸」、「貧血頭暈」的部分(註)。(如果你是新粉一定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跟暈頭有關?看了就會懂了)
補充:有粉絲提到吃酸梅,忘記寫到圖文裡,的確因為「酸味」有收斂作用,對於「上逆想吐」這個症狀,可以起到降逆收斂的作用,噁心想吐的暈車感就能減輕嘍!
(註) 20180614貧血頭暈的成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surle9ZuTA&t=138s


中醫不講鐵質,但道理是一樣的。什麼道理?因為運動時「汗出」,這個汗走水道系統,水道系統不正常的人,如果又流汗,這叫傷津液。
正常人的津液可以自行補充與調節(比如自覺渴或從食物水分中補充),但水道系統異常的人,汗出後無法讓水道回到正常狀態,體內「有用的水液(津液)」不足,就是我直播說過,水道系統的「過與不及」,血裡的水只要過與不及,就容易虛生異常(貧血)。
後來也隨著對經方的辨證更了解,發現了張仲景的當歸、白芍等藥,藥證並不包含貧血的人(大多這種方劑在用的時候,臉黃暗反而常見,並不呈現西醫面青的貧血樣)。
又再一段時間,開始發現面青或西醫說的貧血的人,蹲起頭暈,平時也會貧血頭暈,用歸芍類補血有副作用問題,不能長久用,
回到體質辨證,
用苓桂朮甘湯,反(而)頭暈越來越好,氣色也變好了(有的還血紅素低也變好)。
在學習跟經方的臨床體驗中,一次次的經驗與反饋後,你不得不說,要學好經方,把西醫既有觀念丟掉真的很重要,沒辦法丟掉的,沒有一次次的臨床,其實很難體會原文的隱含意義。
太多的經驗後,也讓我學會望診,
在開出苓桂朮甘湯時,西醫貧血的患者會是我的一項檢視指標(有助於服用一段時間後,看看貧血是否也改善)。
而且張仲景真的很厲害,像苓桂朮甘這樣表陽虛的處方、呈現的症狀是水道系統相關的小便不利問題,
為什麼跟西醫的貧血有關?原本都想不到,但當你了解了苓桂劑的原理,白朮的藥證,又可以理解了。
肺主一身之氣,氣與水是同個東西,一個在熱化後的氣體狀態,一個在涼的水液狀態,但無論如何,必須了解因為是同一個東西,所以他們走的是同一個管道,這個管道就是我說的「水道系統」。
我常常說眼科問題就是水道系統異常影響的。
這位個案其實就是肺因壓力過大而功能異常,
肺的功能異常,它是管水道的(主一身之氣),當然就管不好,管不好而有多餘的水停在體內,他就容易形成眼科疾病。
色白入肺
肺主氣,同時是水道系統上源
米飯加強肺的功能(肺氣)
尤其在代謝氣與水的水道系統上
能加強水道系統的運作及代謝
事實上我個人非常推廣米飯
因為這世界上很難找到一個能強消化系統又加水道系統的藥物或食物
(更不用說還能補充津液水份)
不過在米的煮法中要注意
如果本身湯湯水水喝多會胃不舒服
盡量吃米飯而非粥
(粥也是可以但水量不要太多)
反過來說
如果平時易口乾渴津液水份較不足的
米湯或稀粥這種湯水比較多的
會比較適合
所以米雖好
但吃飯吃粥還是要依體質衡量一下
養生沒有絕對的方法
每個人體質不同
方法自會不一樣
選擇的方式合不合
就看你用了以後十問變好還變差了
為什麼有水道系統異常,我說大多問題是心臟無力開始,因為它的確常常演變成後面一系列的心臟疾病及腎臟疾病。
4. 所以大家快回去爬前面教的心悸、心腎疾病的直播吧!
"心腎相關疾病的產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dCCBtlloPE
水道系統嚴重的出問題,導致了小便頻急,而不需要的這些廢水,更會因為小便的不順暢而往身上其他地方逆上,而顏面四肢浮腫,也是因為水道系統不暢的反逆症之一。
我們知道水道系統有問題,大多是腎為主症去著手,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但是腎的處方也有很多種,最後我們還是要從四診中找出適合病人體質的藥,
而這位病人,想必腎氣丸是個非常適合的處方,於是除了水藥開了7付外,另外也開了腎氣丸的藥丸,一天一付水藥,外加一天兩次藥丸,加快病人治癒的速度。
回到腳腫來說,在經方屬於「身腫」的範疇。臨床上看,的確是水道系統問題,依體質有很多處方可以處理。我們依患者體質去選用有茯苓或白朮的處方,效果真的會比薏仁水跟紅豆水來得有效~多了。
但要注意,中醫處方的智慧在於「複方(多種藥物)」的配伍,並不建議自己買單一藥—「白朮」就來煮成水喝,其實要效果好,還是要配合其他利小便的藥,讓皮下的水能引導往小便出去。(水不會憑空消失,要給他出路喔)
最好也提醒,身腫的大多在傍晚後開始腫,洗澡後或早上醒來(只要前一天不要喝太多水),都會比較消腫。
疾病的成因:正氣虛,邪氣盛。
很多拉肚子的患者,本身水道系統異常,所以身體裡的水就不走原本應該走的水道,而是氾濫到水道系統以外的地方,這時水氾濫而「邪盛」,
如果飲食不(節)(沒有忌口)的話,那消化系統就會變成「正虛」,這時水就容易往消化系統走,形成腹瀉。
腹瀉傾向,就代表你靠近大腸癌了。因為大腸癌裡,10個8個平時一天就是3-5次大便,大腸癌被發現都是嚴重腹瀉伴出血居多。

當聽到口渴+尿少(閉)時,就要想到小便出來少,那就是留在體內多,水如果多怎麼會口渴呢?照理水足身體反而是不渴(不需要再補充水份),所以顯然這個水道系統壞了,水沒在該在的地方。
水跑哪呢?
1.跑到胃去,胃漠?(膜)水多,胃空間小,吃不下,吃了又想吐。(胃中腹診有振水音)
2. 就是水腫。正常人水在水道系統不水腫,水亂跑有可能溢到表皮。(五苓散症呈水腫年紀越大越常出現,兒科少見)
3. 汗多。水不走小便,從汗出來了。(其實從汗出還是比較輕症的,因為至少水有出路,不過走這路也不是很對就是了,所以還是要用五苓散利小便從小便出)
因為五苓散症在兒科很常見,媽媽們至少學會看到口渴+尿少(閉)+發熱(可能發燒,可能不燒,就是額頭身體偏溫或燙,正常人額頭身體是涼的),就可以先想到五苓散,再把小孩其他症想想看,有沒有跟”水逆”有關。
所以「水道系統」沒水的症狀是「主症」(口渴、尿閉、發熱),「水跑到不該到的地方」所呈現的症狀是「客症」(嘔吐、拉肚子、水腫、汗多)。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發熱跟水道沒關,發熱脈浮都是有表症的表現。五苓散是水道有問題+有表症(雖然有時表症不明顯)。








重點是不渴(就算吐了也完全不想喝水)。裡面有乾薑跟炮附子,有收斂大便的效果,在不辨體質的狀況下,有些人可以止瀉,有的人拉的更嚴重,用多請注意腹診上會更拒按,因為瀉是止了但容易變成縮便停滯在裡。








小半夏湯加茯苓:
治療水飲問題造成的嘔吐,為治標藥不辨體質,不能久服,會有別的問題出現。
AA
茯苓澤瀉湯:
為茯苓甘草湯的變方,跟五苓散有點像,但是(是)體質偏虛的。 (註: 茯苓澤瀉湯方
茯苓 澤瀉 甘草 桂枝 白朮 生薑)(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五苓散:實症體質,熱多,喝水多。







半夏瀉心湯:沒有吐水,腸鳴聲像打雷一樣大聲,非常嚴重的。







黃芩湯+半夏+生薑:半夏+生薑,就是止嘔的效果,不用辨體質。
黃芩湯是白芍配伍,以現在人10個有8、9個是桂枝症來說,
********單用了白芍會加重桂枝症,可能會拉得更嚴重,所以也不那麼建議。
小柴胡本身有止嘔效果,但在嚴重的嘔吐單用時會沒有用,通常是要合方效果才會好。
補充:黃芩黃連可用嗎?能止瀉但是只「熱性」腹瀉,可能要理認一下小朋友的腹瀉是熱才能用了。
http://www.iwitchbaby.com/2018/06/14/「生病多喝水」是錯誤的觀念/跟水飲有關,血中的水太多,血中水的比例高,血中營養的比例就低,造成西醫說的貧血。
知道原理後,大家覺得補營養有用嗎?如果正常血中的水佔75%,現在佔了85%,那營養的部分就從正常的25%減少到15%,你增加血回到25%,總血量會變成110%(非100也就是不正常),這時覺得不貧血了,但血太多,即便是水太多,也會有水太多的問題
(常見是會水多需氣化成氣,人體會過熱也會有別的病),可能會造成身腫、汗多、怕熱發熱等(就是營養太過)。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牙齒,哈哈,你只要把小孩身體顧到十問都正常,不刷牙都不會蛀牙。我們家都沒怎麼刷牙,一天最多一次,我自己也是,從來不用看牙醫
Yufan Lin 啊!那已經蛀牙黑黑了該怎辦?還是門牙最中間,有礙觀瞻⋯⋯😢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還是要回歸到十問,調整身體根本問題,蛀牙才不會加重。
治標的話可以用中藥刷牙粉
妊娠高血壓,常見到的症狀,也是以心悸上沖、胸悶且喘最常見,如果還有怕風的問題,其實就很明顯指向表虛的桂枝證了。
在子癇的前兆症裡,胎兒五個月大的時候,會出現小便異常、身腫,這種水道系統的問題就是茯苓的主症。



金匱中「痙病」,指的是發作全身四肢身體的痙攣
也清楚指出是「汗出太過」
也就是津液不足造成
津液不足,可以是水道系統異常
也可能體內有過熱的部分
如果有「熱」,水份蒸發比較多,津液就不足
但也有大便積結造成的
也有寒證造成
痙病是表症
只要津液不足+風邪就會得
生產本來就傷津液
所以真的要說就是別吹風了
現在人月子坐很爽
吹風吹冷氣又洗澡的
其實真的要看體質
體質不太虛大多產後吹風問題不太大
但體質虛的人
不是用溫補
是要補津液補陰為主
才是真的補進去
溫補很多更易上火
最好多喝米湯
避避風
多休息
這樣坐月子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我教學生也一再強調,「不要輕易用強發汗的藥」!
什麼屬於強發汗的藥?西醫的退燒藥,中醫的「麻桂劑」(麻黃桂枝配伍的處方)。
是表症嗎?如果是的話,強發汗的退燒藥吃一次就不會再燒回來了。
再來,有沒有看到肚子痛?代表什麼?大便有問題吧。教過各位,小孩發燒大多都有大便問題,不是發汗去解決它,發汗會讓腸胃津液流失更多,大便更秘結,是不是大便更不好?大便更不好當然更難退燒了。
強發汗的中醫藥,剛吃了絕對能退燒,因為使得毛孔打開,悶在體內的熱能散,
但為什麼會再燒回來?就
是發燒的根本問題沒解決(例如大便?),你不解決根本問題,再燒又一次退藥藥,再一次傷津液,再一次啟動心陽,心臟太多的無原因啟動會,自然會受傷的。
(找不到好的醫師時)或是不看不吃藥,多吃白粥讓胃氣回頭,加上多休息,大便出來了,燒自然會退的。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發燒前小孩每天睡的時間太少,還有大便異常)
當然,也不是每個小孩都大便造成的發燒,只是臨床常見而已,各位盡量找位好的醫師處理喔!
餵藥大約是4/3下午,大約餵了4/1的藥量,晚上回覆已經從快40度降到38.5,最重要是發燒這幾天意識不清全身無力,一直要抱,也完全吃不下,晚上退到38.5後已可以玩玩具,晃一下公園,意識比較清楚,體力也開始恢復。
我說:「現在餵的劑量還不多,盡量明早前多餵一點,因為一般退燒都會在早上退燒,可以把握這個時機差盡量餵藥。」
結果早上36.6,體溫回到正常。
退燒藥吃多會熱痙攣、心肌炎、胸悶氣短各種副作用是很可怕的,一堆出事的就是吃退燒藥進加護病房。

桔梗在臨床上如果是治標(排膿用),容易生痰(副作用),排膿湯裡有白芍,根本問題無白芍證,為了治標而用就容易拉肚子(副作用),加上有枳實去實藥,一個表虛的人用去實藥不是傷到根本問題嗎?
你會發現治標藥的效果好,但就是有副作用,副作用累積到一個程度又發另外一個新病,病就這樣沒完沒了,不斷的看醫生了,所以副作用是不容忽視的。
老實說,如果我覺得吃中藥不管副作用的話,那跟吃西藥其實是沒有差別的,如果要這樣學中醫,何必吃中藥呢?
「老師,我腳上有一個傷口,吃了小建中感覺變嚴重了,為什麼?」
當然不是每個人用芍藥後
傷口都收不了
但如果用了芍藥>桂枝的方劑
會有傷口收不了的現象
(或是各種症狀的加重)
就應該要推估這個人是桂枝的陽虛體質
只要是陽分虛
陽分裡症就易影響水道系統
也就是陽分虛時
很常看到水道系統的異常
如果剛好虛體質
(陽分虛也可以實體質,)
水就容易是液狀
水重則易向下沉
就成了腳水腫
腳的傷口難以癒合
主要因為皮表水液的過與不及
大家可以想像
如果你的傷口一直碰到水的話
我是泡在水裡面
傷口癒合就會比較慢
這是同樣的道理
芍藥加重了陽分虛症
自然加重水道系統的症狀
也就是讓腳的表水加重了
這也是為什麼
我們把芍藥為主的處方停掉
傷口反而癒合比較快了
補充:芍藥為主的常用處方有四物湯,小建中湯,真武湯...
#如果你吃這些處方時一定要所有十問都要注意有沒有其一變不好的症
#開對處方病好了還沒有副作用這才厲害才學到經方核心
#所以以上芍藥為主的處方最常聽到好了但有的上火有的拉肚子有的心悸胸悶這些症狀都是告訴你副作用出現了
P.S: 如果腹滿明顯的時候,白芍時一定要倍用的。很多時候月經來的腹部重墜感、腹悶,都算是腹滿腹痛的一種,所以婦科中常有白芍用到的機會。

不過真的要區分,腹診的時候痞跟腹滿的腹診雖同為虛證,但觸感不同,
腹滿(肚子不管臍上臍下脹或滿或痛),大便要嘛便秘,要嘛黏而不盡感(中醫所謂的里急),這是小建中湯主症。腹診時有鼓音,按肚子深部軟(虛症),但腹淺部可緊可軟(白芍重用的其一常見腹診,是腹直肌明顯,所以按到肌緊是常有,但再按深一點就沒那麼緊,當然也有不緊而全軟的),

而我的病人中,似乎用”桂枝加芍”的效果好於用”當歸芍藥散”(因為有一兩位病人我中間轉用過這方子,效果明顯停滯,還有多出現些其他小症狀了)。






女巫整理了一下西醫所說的心臟病常出現的一些症狀,來跟巫巫們從症狀代表的功能面做分析喔!
1. 手腳冰冷、發紺、胸痛
2. 傷肺: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容易感冒
3. 傷脾:生長遲緩(體重增加較慢)、運動耐力差、容易疲倦(嬰兒在餵食中呈現非常倦怠)、嗜睡、胃口欠佳
4. 眼眶、前囟門、下肢或腳踝有水腫現象
5. 心律不整






為什麼中醫說不能吃水果及生冷 → https://goo.gl/1Fu5MX
為什麼中醫說不能吃水果及生冷 PART2 → https://goo.gl/GoYThm



容易中暑的人會有幾下幾點:
1. 易頭暈或偶有暈車暈船
2. 夏天活動後易感覺疲倦或四肢酸軟
3. 夏天怕熱,冬天又怕冷(對寒熱敏感)
4. 偶有心悸及心腎疾病者
5. 肚子脹或大便異常者(大便異常依女巫十問定義喔)
6. 偶有噁心感
從整體體質而言,常見就是「上熱下虛」的表現,有時下虛可以是手腳涼、無力、大小便太多或太少。
老人家更需要注意,因為像腎氣丸證的老人家正是上熱下寒,整體又虛的體質,很多老人家想去晒太陽想說不要讓骨質疏鬆,結果一下子就頭暈中暑,反而得不償失啊!
炙甘草湯的介紹
其實炙甘草湯,就是桂枝去芍湯的變方,所以要會用炙甘草湯前,需要先了解桂枝去芍湯的作用。
基本上,光一個桂枝湯,就是給體質偏虛的人用的,用大家聽得比較懂的方式說,就是脾胃弱而循環代謝差的體質。那桂枝去芍又是什麼意思呢?《傷寒論》原文是這樣的:「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湯主之。」,也就是桂枝湯症,而有促脈胸滿的症,加上是虛症體質,就可以用了。(脈促也是一種心律不整,但不是嚴重的,胸滿在廣義來說,要表示的是靜脈血回流太快而心臟主動脈的血出去相對太慢,造成回流的血滯留在心臟一帶而產生的不適,通常除了有胸悶感外,心悸也是常有的症狀,有的是胸脹或胸痛感不一定,但在診斷時,對病人的陳述要活用就是了。
了解了桂枝去芍湯的用法,那炙甘草湯就是它的進階了。也就是炙甘草湯除了是有桂枝去芍湯的主症外,體質上不像桂枝去芍湯的單,它多了陰虛的問題,因此在十問中,常有大便乾而便難或便秘,口乾但不渴,手足心發熱感等。
http://www.iwitchbaby.com/2015/12/15/【如何運用經方自治神經衰弱症%ef%bc%9f】/
在症狀上,除了易緊張外,常見有易驚、心悸、小便不利(尿頻急、夜尿或
尿少、有殘尿感……)、易倦虛勞、掉髮,胸滿、甚至緊張極時失禁漏尿、噁心等等。
病名上常見為:甲亢、神經衰弱症、失眠症、巴塞杜氏症、高血壓症、陰痿、夜尿症……等等。
總的來說,在中醫裡,除了明顯容易精神緊張外,體質上會有「上實下虛」之象(上部心悸、睡不好、腦部易想事情﹔下部大多小便虛而不利、嚴重的腳無力、體力差……)。大多以「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下稱「桂龍牡」)」或「柴胡龍骨牡蠣湯(下稱「柴龍牡」)」能收效。
這兩個處方在使用上,需要體質上的鑒別,「桂龍牡」偏於「虛症體質」﹔而「柴龍牡」偏於「實症體質」。
因此,桂龍牡較為怕冷怕風多﹔
柴龍牡多為忽冷忽熱,而大多較一般人不怕冷。
症狀的激烈度來說,兩方一樣有虛勞易倦、掉髮、心悸、易驚等症,柴龍牡從體質上為實,因此「上實」之症較桂龍牡明顯,例如易血壓高、臉泛紅、緊張時噁心、易眩暈(上實極,是氣血上沖而成),伴有胸滿乾的感覺。
同時,柴龍牡在「下虛」之症也較桂龍牡明顯(因為身體氣血是固定量,如果都往上跑了,下面相對虛得比較嚴重),因此,柴龍牡的神經症可以說比桂龍牡的症狀明顥而激烈。
我的體質偏「虛症」,所以選用「桂龍牡」的仙豐科學中藥。原本大多淺睡到4點幾乎就會張著眼乾等天亮了,第一次只服一次桂龍牡科中的晚上,雖然還是有點淺(有夢),但早上還睡過頭了,可見睡眠品質是有改善的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12/28/經方治療「多汗嗝氣焦慮症」實錄及情志病治療-2/
其實我覺得看診最怕一件事,就是看太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LoYqWW8tik
結果一週後病人無心悸,易受驚嚇跟汗多的問題,僅服小柴胡就好了,
這方式跟糖尿病要胰島素是一樣的,久了身體就不會產胰島素了(xx菌同理),身體就習慣都是外來給的。
某天你把這些外來輔助品停了,你會發現血糖或便秘比沒用時更嚴重,迫得你不能停,而且用量還因爲有抗藥性而增加。
臨床上病人就算有吃xx菌,我一律要求停掉,用中藥治根本的方式把身體調到「自體就能留住xx菌」,而且吃中藥時大便變好還不代表全好,我會要求調到中藥停服後還是自己沒任何輔助下就可以每天一次,自行排便,不用輔助品,也不用中藥。這樣的狀況才是真正身體「自己」好了。
而且同學們在討論時幾乎也發現了菌的抗藥性問題,原本還沒便秘,只是無聊給小孩長期服xx菌,有一段時間停了,大便卻變不好,從沒便秘變成有便秘傾向了。

對一個剛滿一歲的小孩來說,一兩甘草煮兩瓶下來,第一瓶較濃,約6錢的劑量(不是故意煮這樣,因為趕著拿去給長輩),第二瓶也4錢的劑量,其實是很重的,但也是這樣才會結痂那麼快。
一般來說,3歲以上可以一兩煮3份(水量盡量濃吧,不然很難餵,依自己小孩愛不愛喝而定),一天喝一瓶差不多。1-3歲的可以分4-5份,一天一份。
甘草算是安全的藥,基本上沒副作用,除非你沒有甘草證又用很大很大的劑量才有可能(但我沒用過有問題,所以不知道副作用會是什麼症狀)。
所以甘草湯自己用也沒關係,但還是要一再提醒,如果要用甘草瀉心湯,還是找醫師討論吧。
綜合運用法
桔梗這藥也是治療咽痛的,但有點偏於有發膿傾向,副症是牙齦易腫跟潰瘍(所以跟甘草湯很像啊),這時候傷寒論原文就提到了,其實你可以先用甘草湯,沒好再用桔梗湯。
桔梗湯還是建議由醫生診斷開方,請不要自己用藥。
甘草湯與桔梗湯之鑑別
以腸病毒來說,疹出在四肢跟陰部為主的,臨床經驗上比較是甘草湯;疹出在咽喉口腔嘴唇為主的,比較是桔梗湯。
桔梗湯痰聲比甘草湯重。
小柴胡湯通常是配桔梗居多,但桔梗是不能久服的藥,大多症狀解了就要停,如果桔梗吃了咽痛好了,痰沒變少,絕對要停桔梗。
1. 小柴胡湯裡有炙甘草,注意,生甘草跟炙甘草不同,甘草湯用的是生甘草,生甘草才是解咽痛,炙甘草不是!
所以傷寒論的方裡為什麼甘草都用炙甘草?因為不是每個方都要治療咽痛,只有治咽痛的甘草湯跟桔梗湯是用生甘草的。
http://www.iwitchbaby.com/2017/11/06/手足口腸病毒經驗誌/相關文章:
【幻覺症看診醫案 】 2015/9/2
【經方治療幻覺症患者後續調理實錄】 2016/6/13
這位幻覺症的患者從2015年來治療,幻覺症已痊癒,2016年初至今主要在其他症狀及體質的調理。
病人主述:長期腰酸疼,睪丸痛,小便較頻,頭鼻痰濕重感而使得頭有昏沉感,有鼻過敏,
每天晨起均有涕出,食熱食亦流鼻涕,上身汗多,怕風怕冷,腹部最為明顯,平時亦覺腹涼要用被子蓋好,背怕涼,
易受驚,大便尚可,手足冷,精神體力差,尤其注意力難集中。
綜合症狀推估,不難發現病人問題主在腎,也難怪易有幻覺,我問他:「為什麼之前沒跟我說有這些症狀呢?因為身體是個整體,你的幻覺症也跟這些症狀有關係的,你如果一開始跟我說,我可能更能更早治本而不用分兩次治療了。」,但病人說因為他希望我把重點放在幻覺症的治療上,所以一直沒有提及。
當然,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治本是最最能把問題完全解清的方式,治標亦有其重要性,但標本之間其實還是可以以病情的緩急輕重去選擇平衡且適合的方法的。最好的方式還是把所有的症狀告訴醫師,跟醫師再做溝通即可。
其實以上的症狀大致以腎氣丸治療2個月,截至2016/4/28為止,腰酸痛已止,睪丸痛亦無,小便已與正常人一樣,不再頻數(遇冷時仍有輕微頻數),
手足轉溫,怕冷感已幾近沒有,腹部亦不再有涼感,精神體力持續好轉,注意力較佳,平時咽痰感已無,
平時不再流涕,晨起涕出亦減少,
受驚感減少,感覺自己亦比較耐冷了。目前症狀好之七八,仍繼續服腎氣丸保養身體。
http://www.iwitchbaby.com/2015/12/25/【手足冰冷不一定是虛寒問題%ef%bc%8c對症下藥更恰當】/
在醫師臨床中,手腳冰冷,又怕冷的病人,不可否認大多都是虛或寒的問題造成,這些病人大多補虛溫陽藥可以有很不錯的療效,但在中醫裡,造成手腳冰冷或怕冷問題的,的確也不是一定就是虛寒,實邪造成手足冷也是常有的,其中以「水飲邪」相對常見。
依據「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先宜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而開立茯苓甘草湯(註:茯苓甘草湯以利水飲為主,非是溫補藥)。
這個「卻治其厥」的確很神奇,在我開出茯苓甘草湯7付後的回診,明明天氣開始轉冷了,病人回診卻說「最明顯是手腳溫度轉溫了」,但我開的是利水飲藥,並非溫補藥,卻有如此效果(當然,他手腳溫度跟一般人比還是冷的)?,
http://www.iwitchbaby.com/2015/07/26/中醫工作感想/
這個脈,腳有冷,這個高齡有可能會有腎陽虛的少陰病,
小便應該會有問題,如果清長又會夜尿,可以用真武湯,
水邪變化多端,因為它可以傷很多地方,水邪阻隔使上熱下寒心陽不能下達在上焦會有熱象,自然會睡不好。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12/12/年紀大了%ef%bc%8c咽乾手腳易冷該怎麼選擇食物/
這樣的體質其實在中年以後很常見,尤其女性。就是手足涼人怕冷多於怕熱,但很容易上火,咽乾口燥的,其實是一種陰液虛的狀況,後世中醫都叫陰液虛(經方中醫的陰虛不是指這個),
講白話就是血是由兩部分結合在一起,
一是營養(濃縮的血),
一是水。營養溫度較高,水的溫較涼,兩者平衡時,人體寒熱正常,當血裡的液太少時,血的營養比例比較高,血就會比較熱,這時身體不但會有熱狀出現,血的水份相對少,人也比較乾。
所以問題不是用芩連去[清熱],清熱就是清血中的營養(熱),讓血的溫度減下來(當然,因為水已不足,營養也減下來,溫度會平衡所以沒有偏寒或偏熱的症),但是因為營養跟水都不足,總體的血不足,血不足就是虛,所以人的手足涼跟怕冷會變嚴重。
人體很奇妙,喝的水只走汗與小便(中醫說也就是走三焦系統),可是血中的水不是喝水可以補進去,是要從食物的水份進去的。
簡單說這種也是所謂燥的體質,所以要用潤的,潤就可以補到血中的水了。
中國文化厲害的地方,就是從一個食物的形色氣味就可以看出到體內是起什麼作用的,所以我們學會食物的形色氣味得點就可以略知一二,今天先說潤的食物。
其實很簡單,煮起來稠稠的,幾乎都是潤的,或是可以補血中水分的。
比如稀飯,小米粥,紅棗,秋葵,都是比較能顧護脾胃的,所以為什麼以上體質這種人口渴喝水不能解渴,但是喝稀飯米湯可以解渴呢?
又如黑白木耳,花膠,豬皮,鹿角膠,麥冬等,煮起來也是稠稠的,也是有潤的作用。這種的燥在西醫裡就是膠原蛋白不足,所以皮膚乾也口渴,喝陰液不足的人的體質是合到的。
如果想加強熱退,可以選煮起來稠稠外,偏性比較寒涼就會更適合;如果怕冷手足冷明顯,那一樣選煮起來稠稠的但偏溫性食物即可。
但,千萬別一味清熱而無視真正的體質根本問題喔,久服會出事的。
補水是什麼啊?中醫解釋現代人的補水有很多層面耶,補血中水分只是其一。

肝在古中醫中,常跟「少陽」有關係,屬於「半表半裡」之病位。
我常跟學生說,為什麼現在的人「半表半裡」常生病?
因為這個部位,居於中,是上下左右前後交匯的地方。
簡單說,就像馬路的十字路口。永遠最常出車禍,你就知道半表半裡最常生病了。
當這部位生病,會影響上下交通,所以奶水要從胸部下達子宮,再出去變月經的這條道路,就容易因為車禍而堵車,堵車就會有「積」在體內。
各位想要離婦科病遠遠的,肝要好,半表半裡也要好。
注意情緒壓力的部分。
#肝要好又要從小便排出所以水道系統也要好喔1.
肝本要疏通,現在鬱結了,結太多就會生熱,嚴重會化火,因為胃就在肝的旁邊,所以這熱或火燒到胃去,胃熱起來,這胃經又在臉頰兩端,於是熱火的性是往上升的,它就沿著胃經反應在臉上。
熱在臉部時,輕微的,會因為過熱而把臉部水份蒸發比較多,而有皮膚偏乾問題,久了因為常乾也易生皺紋。
嚴重的,皮膚不止乾,還會癢,水份不夠容易對物質敏感也會有紅腫現象,或是更多人因為熱在經絡不得疏通下行,而有長痘痘的狀況出現。
2.
中醫是研究水的醫學,正常的人體除了正常的津液外,水都應該是氣態的,像水蒸氣一樣,就是中醫學的「氣」。
而水腫就是水呈液態狀,也就是身體的熱度不足以成為氣了。
腎主水,中醫說的腎陽,就是這個使水化氣的熱能。一旦腎陽不足,呈液體的水比原來氣體有重量,而且泛濫出來就會有浮腫的體形產生。
另一種水腫是因為中醫說的三焦系統(水道系統)有問題。前者較多,後者較少。簡單區分兩者的話,腎陽不足多為下半身水腫(陽虛水泛),三焦問題多為四肢水腫。
3.經期前或經期中時,的確容易因為經血無法順暢下行造成堵塞,進而產生了熱的狀況。
如果堵塞是產生在下焦(肚臍以下的腹部),像是經血瘀堵在子宮,久了也會生熱,因此大腸也在下焦這地方,往往熱延及於大腸,而使大腸水份(津液)不足,大便變得又乾又難解。
http://www.iwitchbaby.com/2013/12/06/【乳房疾病】解決三根本問題%ef%bc%8c讓你美胸又健康%ef%bc%81/
http://www.iwitchbaby.com/2014/04/02/【與老化痘痘說byebye】36-49歲的妳%ef%bc%8c該如何保持妳的青春/女子腎氣以每7歲為單位在變化,在28-35歲時,女人的腎氣到達高峰,而35歲後,「陽明脈衰,面始焦,髮始墮」,接下來每增加7歲,腎氣只會越來越衰弱(註一)。
陽明脈是多氣多血的經脈,陰血虛了,頭髮無法重生(註二),而變得乾燥或有掉髮情形。陽明脈走在臉上,所以臉部會開始因為缺水而乾,開始有皺紋產生。
也因為氣是能量,氣不足使得皮膚無彈性,加上氣的固攝能力下降,臉部皮膚變得鬆弛,而有眼瞼、眼尾、臉頰下垂、抬頭紋等老化現象。
特別常見是脾腎陽虛且肝腎陰虛的體質。以中醫的觀點來說,肺癌的成因不僅是吸入二手菸或油煙,更大的影響其實來於,因過憂傷及肺而成。
若本身心腎陽虛(手腳冷,冬天怕冷),無力引導奶水下行,使得月經不得順暢外,過憂也會使肺臟虛弱,容易有奶水逆流於肺的問題。
在這樣的狀況下,癌症就有可能找上門了。
http://www.iwitchbaby.com/2014/04/09/抓住老化原兇%ef%bc%8c當個凍齡美人好輕鬆%ef%bc%81/老化、不孕、奶水缺乏,通通都是「陰虛」在作怪!
「陰」減少的主要成因是因為「腎陰」。
在《黃帝內經》裡有提到,腎的陰陽氣血是隨年齡減少的,
懷孕也是讓女性產生「陰虛」問題的關鍵因素。
http://www.iwitchbaby.com/2018/08/02/%ef%bc%bb迷思%ef%bc%bd腿好腫用薏仁紅豆水就能消腫%ef%bc%9f/


一般的「虛」用的當歸芍藥散,不會有手溫或手燙,唇乾等問題。我覺得張仲景真的很厲害,他在寫這個原文的時候為什麼特別要這兩個症狀,其實就是要讓大家跟當歸芍藥散的體質做鑒別。
它們同樣是虛寒造成的婦科問題,但溫經湯裡多了麥冬生地等補血分陰虛的藥,主要就是針對這兩個當歸芍藥散沒有的症。也就是說,
當歸芍藥散的血分沒有陰虛問題,它只是單純的血虛(如果要分陰陽,可以說是血中陽虛?),而溫經湯,就是血中的陰陽兩虛了。
所以我非常不鼓勵聽到手足冷又怕冷就用溫經湯,正確來說溫經湯是手溫燙但足冷怕冷的人用才對,單純看到虛寒症還不是那麼適合的。
所以很多時候很多初學經方的病人,用了溫經湯回來說婦科好了,但長痘痘了,或是人變得很煩躁躁熱,其實就是用錯處方了。
虛跟寒是有差別的,請別把兩者放在一起。
值得注意的是當芍散很少單用。通常單用有上火感,因為常見是結合柴胡症的,所以柴歸湯在婦科裡很常用。讓肝(經)通暢後,下腹循環也正常,月經就能來得超級漂亮
什麼叫超級漂亮月經? 我的要求算很嚴格,基本上第二天量比第一天多,第一天色又暗紅或黑,代表月經有點微障礙,那代表月經還不到100分,頂多就80-90分,最好的是第一天一來量就最多,色鮮紅無血塊,第二天少一點,慢慢變少,但最後也不會點滴很久,當然更不能有“任何“跟平時異常的症狀,要來的時候都沒感覺就來了,經期也大小便與平時一樣好,身心爽朗的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簡單說,唇乾,手燙,足冷人怕冷,腹喜熱敷。
可能會長痘痘的意思是病人裡無寒而只是虛的話,服溫經湯就太過了而可能長痘痘
一個正常的月經,週期約28-30天左右為準(有規律性),經前及經期都「不應該有任何不適」,不管是大便次數變多變少,人變得易倦乏力,易鬱煩躁也好,簡單說就是「經前及經期與平時相比,各症狀均會變化」。胃口好的繼續好,差的繼續差,睡眠體力各方面都一樣(當然原本就差,月經會稍差一點點,但不會波動很大才對),如果症狀會隨月經波動很大,我基本把它看成是婦科的範疇了。
有的人月經前一天或前幾天量少,某天開始量多,或是經期的尾端點滴,依嚴程度算是種「月經排出不暢」,所以一個好的月經,應該第一天一來就量 很多,隨天數越來越少,但最後沒有也不會點滴不淨。經血顏色「一定要鮮紅色」,很常見第一天暗紅或黑又量不是最多,第二天才鮮紅量最多,我都跟病人說,那就是你第二天開始才是月經排出最順暢的時候,第一天還有點排出不暢,當然也有前3天都黑而量少的,那就更不暢了。當月經不暢時,就代表著月經在體內排出的道路上有些阻礙。
其他像血塊、痛經、腹悶、任何不適都是不應該存在的。所以對於婦科一系列道路相關的常見疾病中,不管淋巴到乳房,還是下腹的子宮卵巢問題,如果有經期間症狀,應該是著重在調理月經,讓這一條下來的月經道路通暢,沒有多餘的月經留在體內,自然不會有累積而產生相關的疾病。這是第一個首要去處理的問題,我稱為治根。
(一個正常的經期是28-30天左右一次,約5-7天,無任何不適症(煩躁,拉肚子,服悶痛……),量不太少也不過多,色鮮紅,基本上就不用太擔心了。)
20170321 月經的形成 談如何造成婦科病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7&v=Avn43Y0wNS8
http://www.iwitchbaby.com/2017/05/08/我不代表中醫界%ef%bc%8c我只代表我自己/
有一位同學問到:「孔醫師,月經一定要第一天來最多量,才算正常嗎?第二天量最多不行嗎?可是我的中醫師認為第二天量多沒有問題。」
那位中醫師和我師出同門,我們的老師的確沒有教我一定要第一天月經量最多才算正常,我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出於臨床上的觀察。
很多女性病人,或許她來看婦科,也或許不是,在問診時,我都一律會問到月經狀況,很多病人初診時陳述的月經,大約都在第二天或第三天量最多,不管他是否要調理月經,隨着服藥時間越長,身體狀況越好,病越來越好之外,附帶會發現十問症狀會一起改善,所以月經亦常見在服藥後,從原本第一天量少色深且第二天或第三天量最多(鮮紅),變成第一天量最多且鮮紅色。
所以我得出一個結論,當一位女性,身體非常好的時候,應該月經第一天的量已經是最多了,其顏色鮮紅無血塊,後來每日漸漸減少。(當然會沒任何不適感,很多病人甚至身體調好後連月經來都不知道,以前提醒她的不適症通通沒了
另一個原因也因為我是女性,自己感覺得出來,如果第一天來月經時量少,那麼一定會伴隨一些不適症狀,第二天量多時不適減緩。
這在臨床上非常常見,大多不是第一天量最多的月經情況下,病人會出現一點不適症狀(可以是煩躁,噁心,全身疲倦,腹微悶,拉肚子……各種和平時不一樣的症狀都算月經不適症);然而,身體越來越好,第一天月經量就會是最多的時候,月經不適的症狀也會減緩很多,甚至沒有出現。
所以我才認為,一個真正很好的月經,應該是第一天來是量即是最多,且沒有任何不適。
這是我的個人經驗,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09/02/【經方治療「痛經及經期不適」實錄】/
怕冷亦怕熱,.。
雙臂涼好轉(初診沒提到)
手溫足涼。這次決定要換成柴歸湯7付了。
分析: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09/07/【經方治療「漏經及10年失眠」整體調理全治案實錄/
分析: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05/09/【經方治療少女月經後期及便秘實錄%ef%bc%88一%ef%bc%89】/
這個小女孩的月經問題,基本上因為有柴胡體質而月經後期,所以在服用柴胡系後,明顯月經往前,相信再服一段時間,是可以調到每個月一次的。
註:「月經後期」:月經周期延後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者。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12/29/經方治療「多汗嗝氣焦慮症」實錄及情志病治療/
病人月經來了。為什麼我會說要注意,因為柴胡症的女病人,常會出現經前症狀反覆的現象,這跟服不服藥沒有關係,仔細請病人回想,她們會說在沒服中藥前,一向在經前就會出現症狀比平時加重的現象,所以這種經前反覆的症狀,不能作為需要更改處方的判斷,經前的症狀只要是跟上一次的經前症狀比較下來是改善的,基本上處方還是適合的。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05/09/【經方調理月經後期而得速效實錄%ef%bc%88一%ef%bc%89】/
病人自述自3月4日來經後,4月2日即有月經,有史以來第一次是在28-30天這樣標準的週期來月經。這一點也蠻讓我驚訝的,
因為一般調經病人,都是需要一兩個週期後慢慢調到正常的28-30天標準週期,
可能因為年輕?調理的速度之快,藥才服半個月不到,週期即正常了。而且這次月經沒有任何經前不適,跟以往比的確明顯改善,也不再腹痛了
(對於想懷孕的女性來說,有經期腹痛的病人,懷孕的機率會明顯減少,也就是說,如果不再腹痛,基本上要懷孕的問題就不難了)。
除了手足轉溫、大小便很好、睡眠也很好外,經後有明顯的體虛,於是前方中加入當歸川芎,
為什麼月經那麼重要?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05/09/【經方治療少女月經後期及便秘實錄%ef%bc%88一%ef%bc%89】/
這個小女孩的月經問題,基本上因為有柴胡體質而月經後期,所以在服用柴胡系後,明顯月經往前,相信再服一段時間,是可以調到每個月一次的。
註:「月經後期」:月經周期延後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者。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12/29/經方治療「多汗嗝氣焦慮症」實錄及情志病治療/
病人月經來了。為什麼我會說要注意,因為柴胡症的女病人,常會出現經前症狀反覆的現象,這跟服不服藥沒有關係,仔細請病人回想,她們會說在沒服中藥前,一向在經前就會出現症狀比平時加重的現象,所以這種經前反覆的症狀,不能作為需要更改處方的判斷,經前的症狀只要是跟上一次的經前症狀比較下來是改善的,基本上處方還是適合的。
http://www.iwitchbaby.com/2016/05/09/【經方調理月經後期而得速效實錄%ef%bc%88一%ef%bc%89】/
病人自述自3月4日來經後,4月2日即有月經,有史以來第一次是在28-30天這樣標準的週期來月經。這一點也蠻讓我驚訝的,
因為一般調經病人,都是需要一兩個週期後慢慢調到正常的28-30天標準週期,
可能因為年輕?調理的速度之快,藥才服半個月不到,週期即正常了。而且這次月經沒有任何經前不適,跟以往比的確明顯改善,也不再腹痛了
(對於想懷孕的女性來說,有經期腹痛的病人,懷孕的機率會明顯減少,也就是說,如果不再腹痛,基本上要懷孕的問題就不難了)。
除了手足轉溫、大小便很好、睡眠也很好外,經後有明顯的體虛,於是前方中加入當歸川芎,
為什麼月經那麼重要?

讀者迴響:
Jhih-juyn Huang 桂枝人參湯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很好很好,其實只有主述這樣回答算對了
Jhih-juyn Huang 謝謝孔醫師,還是期待您的解說!
Arthur Liu 胸痹,枳實薤白桂枝湯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光枳實薤白桂枝不會腹瀉喔
Arthur Liu 另一个方是人参湯,温中散寒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人參湯,很好
Joyce Plpl 苓桂朮甘湯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苓桂朮甘不會胸悶痛喔
王威智 生薑瀉心湯加茯苓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生薑瀉心湯沒有胸悶痛喔,心下痞在心下,跟胸不同
Chenliang Tseng 實。枳實薤白桂枝湯。虛。人參湯。即理中湯。本證應虛証因有腹瀉。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很好很好,很接近喔,但理中湯沒解決到心動過數問題(心悸)
Mei-chi Meg 柴桂乾畺湯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很好很好
陳明祥 我想的很淺~炙甘草湯吧?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炙甘草湯不會腹瀉的
王俊智 小柴胡湯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沒解決到胸痛腹瀉喔
王俊智 是100條,先小建中湯後小柴胡湯嗎?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這條辨,我看今天能不能開直播講解一下好了,其實臨床功力夠可以區分,不用先試小建中再上小柴胡的
Hsin-Hao Chou 奔豚?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奔豚的心動悸跟上衝感是一起的,但他是分開的
Iverson Huang 黃連湯?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胸中有熱,跟胸中悶痛不太一樣,而且黃連湯要有心中有邪,大便會有異樣

.










對於水道系統異常的人來說,香港台灣都非常多,尤以台灣尤甚。
水道系統異常的人,水異常往消化系統走(陰分),就容易造成腹瀉;臨床也常見因水道系統異常,喝水到胃後,常因水的氣化功能不好(尤其虛證體質),造成停在胃裡,而易出現肚子脹,胃不適或噁心嘔吐等症,嚴重時也可以演變成西醫發炎,胃酸或慢性胃病等相關疾病。
這時,飯水分離的確有其好處,讓食物進入胃時,不用同時處理水(因為水道異常根本處理不了)。常見有水道問題的,因為有胃部疾病,飯水同用時胃部不適,飯水分離後胃部問題就舒緩很多。
所以不能否定,這是個「避免」讓症狀加重的好方法。但也特別提醒,這方法也絕對起不了「治療」作用。
也就是說,不會因為你飯水分離個幾年,水道問題就好了,胃中不適也一起好,再來變成「正常人可以飯水同用」。
要知道治癒的核心,還是在讓一個人的十問症狀回到正常,什麼是正常?就是跟大家一樣,飯水一起用也不會不舒服。
但是需不需要治療,我想就依患者意願了。其實臨床上也的確很多人說胃炎胃酸胃癌的,服藥配合飯水分離後,效果更佳。
#回到標題你們覺得飯水分離能除濕嗎?
#我想是不會讓問題加重甚至稍減緩但除濕應該沒有
#還有薏仁的除濕不是水道系統的濕喔



(摘要)苓桂劑,指《傷寒論》中以茯苓、桂技爲主藥的方劑,綜合各條有關方證,結合個個臨床體會,將苓桂劑在臨床中的加減運用加以論述,以治療包括太陽病腑證在內的各種有關水氣的疾患。
一、水氣的概念
水與寒、水與飲,往往協同發病,水指其形,寒指其氣,飲則指其邪,二者相因,故不能加以分割。
水氣的概念,應是既有水飲,又有寒氣,這樣去理解,則比較恰當。
二、水氣上沖的證機
水氣上沖的證機是和心、脾、腎的陽氣虛襲有關,而心陽應衰,又爲發病的關鍵。
心屬火,爲陽中之陽臟,上居於胸,能行陽令而制陰於下。
若心陽不足,坐鎮無權,不能降伏下陰,則使寒水上泛,而發爲水氣上沖。
同時,脾氣之虛,不能治水于下,水無所制,也易上沖而爲患。
另外,腎主水而有主宰水氣的作用,如腎陽不足,氣化無權,不能主水於下,則亦可導致水氣上沖。由此可見,水氣上沖,實與心、脾、腎三臟陽氣之虛有關,其中尤以心陽虛不能降伏下陰而爲前提。
水氣上沖的起點有二:一是由“心下”氣往上沖,一是由“臍下”氣往上沖。
*由心下氣往上沖的,多因心脾氣虛,
*由臍下氣往上沖的,多因心腎氣虛之所致。至於對此證的辨認,典型的則可出現明顯的氣由下往上衝動的感覺,
不典型的,雖不見明顯的氣沖之感,但從下往上依次出現的或脹、或滿、或悸等等見證也十分明確,故也不難辨認爲水氣上沖證。
(略)
除上述兩種水氣上沖的特點以外,還可從色診、脈診,進行診斷,這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色診
水爲陰邪,上淩於心,心之華在面。今陰邪搏陽,營衛凝澀,心血不榮,故其人面帶虛浮,其色黧黑,或出現水斑(額、頰、鼻柱、口角等處,皮裏肉外,出現黑斑,類似色素沈著)。昔陳修園在保定望丁攀龍“面上皮裏黧黑,環口更甚,臥蠶微腫,鼻上帶青,·····直告之曰:君有水飲之病,根挾肝氣,而肆行無忌”。質之于丁,其證情果如陳氏所言。此證又因心陽先虛,舌質必見淡嫩,水從下而上,苔則水滑而主津液不化。
(二)脈診
三、水氣上沖的證治
凡水氣上沖,從心以下而發的,治當溫陽降沖,化飲利水,方用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一) 苓桂朮甘湯治驗
治法:溫通陽氣,伐水降沖。
(略)
(二) 苓桂杏甘湯治驗
此方治水氣上沖,迫使肺氣不利,不能通調水道,而見小便困難,面目浮腫以及咳喘等證
治法:通陽下氣,利肺消腫。
(略)
(三)五苓散治驗
五苓散,即苓桂朮甘湯減甘草、加豬苓、澤瀉而成。此方能治“渴欲飲水,水入則吐”的水逆證(爲水氣上沖之一),以及“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癇”的癲癇證。
治法:利水下氣、通陽消陰。
(四)苓桂味甘湯治驗
苓桂味甘湯,即于上方減白朮、加五味子而成。
此方一是治療腎氣素虛之人,因誤服小青龍湯發動腎氣,引發腎氣不攝,氣從少腹上沖於胸,甚或爲上厥巔疾,頭目眩昏、面赤如醉、心悸、脈結、少氣而喘等證。
二是治老人下虛,不主攝納,飲從下泛,氣阻升降而爲喘咳之變。
昔葉香岩用本方,或另加薑棗,治療此證,效果非常理想。因爲他從甘溫化飲、酸溫納氣爲治,故深得仲景治病之法。《臨證指南》 載有此案,可以作爲借鑒,故不多錄。
(五)苓桂姜甘湯治驗
苓桂姜甘湯,原名爲茯苓甘草湯。爲了便於記憶,故易今名而收于苓桂劑群之內。
此方即苓桂朮甘湯減白朮、加生薑而成。其治療水飲瀦留於胃,迫使氣與飲搏,而證見心下悸動不安。若胃中水飲上逆,則可出現“水吐”,若胃中水飲下流於腸,則可出現 “水瀉”,若胃中水飲阻遏清陽不達四肢,則見手足厥冷,名叫“水厥”。
(六)苓桂棗甘湯治驗
苓桂棗甘湯證,是心陽上虛,寒水下動,待發未發,先見“臍下悸”、“欲作奔豚”。也就是水氣之邪從臍下上沖的一種。于苓桂朮甘湯方減白朮、加大棗,並增添茯苓的劑量,用甘瀾水煮藥,服之則愈。此方治“奔豚”已發亦同樣有效。奔豚證:爲氣從少腹上沖咽喉,憋悶欲死,使人精神緊張。而氣沖所經之處,或脹、或悸。成窒,皆歷歷有征。少頃,氣往下行,其證則減。
而發爲奔豚。考仲景治奔豚有兩方,而小便不利者,則用本方爲宜。
(甘瀾水)囑患者以大盆貯水,以杓揚水,水面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用以煮藥。
▲(七)苓桂杏苡湯治驗
苓桂杏苡湯即苓桂朮甘湯減白朮、甘草加杏仁、苡米而成。本方治水邪上逆,兼挾濕濁,水濕相因而爲病。多見咳嗽多痰,頭重如裹,胸滿似塞,小便不利,周身痠楚,不欲飲食等證。
▲(八)苓桂芥甘湯治驗
臨床治療水氣上沖,而又有肝氣作噯、頭暈目脹,又以夜晚爲甚、脈沈弦等症時,則于苓桂朮甘湯減白朮、又加白芥子3克,使其疏肝下氣,開陰凝之邪,每收功效。
▲(九)苓桂茜紅湯治驗
苓桂茜紅湯,即苓桂ㄓ甘湯減去白朮、甘草,加紅花,茜草而成。此方爲餘手制。常用于某些冠心病患者。他們既有水氣上沖的症候,複有心前區疼痛控背及手指發麻等氣血瘀阻的證候。此方用苓桂通陽化飲,紅花、茜草活血脈而行瘀滯。
▲(十) 苓桂龍牡湯治驗
苓桂龍牡湯,即苓桂朮甘湯減白朮,加龍骨、牡蠣而成。此方治療水氣上沖,兼見心中驚悸、睡臥不安、頭暈耳噪、夜不成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