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中醫孔醫師醫論(摘要-1) @ Angela20102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經方中醫孔醫師~感冒系列(摘要) @ Angela20102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氣血~
一般人總覺得氣血很抽象
事實上氣的生成靠的是呼吸空氣跟喝水而來
所以我白話的叫做水道系統
當這個系統的功能出現異常
氣就異常
血的生成是食物的消化及代謝
我叫消化系統
事實上只要食物進來到轉成血
(不要的變大便出去)
都在這個系統內
消化系統異常也伴隨血會異常
因為血是產物
20170327 中醫基礎生理運作 血的生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JCO-cjK6g
()氣與水
1. 喝的水(在胃部氣化+水分(穴)氣化)_____肺(主皮毛)_______(形成)體表一層衛氣 和 (走)三焦系統(水道系統)
2. 食物中的水___(在(1)大腸 (2) 命門 (3)膀胱 三次氣化)
(1)___肺___滋潤呼吸道
(2)___腎(結合為腎精)___滋養腦
(3)___肝___解毒
(二)血的生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E0i9cStJJc
1.發作性心臟病 2.器質性問題 二尖瓣脫垂等












心悸
上沖(包含1.後頸(氣血)上衝頭部 高血壓 2.腹動悸 3.胃食道逆流 胃酸逆流)
肩頸酸 短氣 胸悶 足易涼冷
(21:05- )怪病皆因痰 痰飲=水飲 全身跑







葛根湯證(主症)必下痢(一天約三次)小便少

美國心臟協會科學年會發表的最新研究
認為累、喘、腫是心臟衰竭的症狀
不能多喝水
也要少吃鹽
這也是我們一而再
再而三的提醒粉絲們
有水道系統問題的人
心臟力量不足
身體內容易滯留水
滯留水也會加重心臟負擔
(因為心臟會更用力搏動想把水壓出去)
小便也會有症狀
所以平時要少喝水也要少鹽(〔少鹽的原因〕
https://goo.gl/Q5EUAt)
這種時候,喝再多水,好像嘴唇也不會濕潤。
怎樣樣喝水最長壽 → https://goo.gl/GxkZ2e
為什麼中醫說不能吃水果及生冷 → https://goo.gl/1Fu5MX
為什麼中醫說不能吃水果及生冷 PART2 → https://goo.gl/GoYThm







梔子證陽明消化系統陰分
不易消化的食物易造成宿便會影響下肢循環

~頭暈 頭痛~





心用力搏動擠壓
帶動血往全身四肢末端走
肺主肅降
就是氣往下降
兩功能造成一定氣血往下走
對膀胱造成壓力
膀胱的小便
才能順用肺肅降之氣的方向
一起往下走
可想而知
今天如果心肺功能異常
(這個在古中醫裡叫陽分異常)
就容易讓膀胱的小便
沒有辦法完全排出乾淨
多餘的水(小便)滯留在身體裡
就是古中醫所謂的痰飲(水飲)病
中暑體質跟熱有關,也跟「虛」有關。
容易中暑的人會有幾下幾點:
1. 易頭暈或偶有暈車暈船
2. 夏天活動後易感覺疲倦或四肢酸軟
3. 夏天怕熱,冬天又怕冷(對寒熱敏感)
4. 偶有心悸及心腎疾病者
5. 肚子脹或大便異常者(大便異常依女巫十問定義喔)
6. 偶有噁心感
從整體體質而言,常見就是「上熱下虛」的表現,有時下虛可以是手腳涼、無力、大小便太多或太少。
老人家更需要注意,因為像腎氣丸證的老人家正是上熱下寒,整體又虛的體質,很多老人家想去晒太陽想說不要讓骨質疏鬆,結果一下子就頭暈中暑,反而得不償失啊!
正氣與血居於上下不來,必須依體質把上逆的問題降回來。
___________應急治標法。____________________
放血,因為點刺出血可以讓太充盛的血有出路,就不會全堵在頭部,頭部壓力小,頭脹頭暈自然能減輕。
(沒辦法放血用按摩,但因為血還是不會有出路,所以效果時好時壞,按摩只能把壓力大的地方舒緩,不按的話症狀很快回來)
穴道的話,一個太陽膀胱經的風池(你會發現易中暑或熱衰竭的人這兩穴道很容易痛,甚至一碰就痛),另一個是攢竹。
攢竹是太陽經比較末端的地方,充盛的問題在末端放血就有出路,可使得經絡血行順暢不易堵塞,自己不容易頭脹頭痛了。
#頭脹頭痛是因爲血管內血很多造成壓力
絕對不是清上熱,而是用藥把正氣降到下部,使得上下都有正氣,平均的分配,身體平衡了,當然不會有生病或不舒服。
這種「上沖」的體質,的確常見於桂枝證的人
很多人的上衝熱,是順在太陽膀胱經上衝的(太陽經就是桂枝處理的地方,所以桂枝證的人太陽經異常),到後頸的部分最明顯,所有人體的氣與血(尤其血),會上衝頭部,最明顯是後頸風池以上的頭脹頭痛頭昏。
在主流醫學中,也認為這個脖子的地方是調節身體體溫的地方,
往往會發燒的人,就是脖子這裡特別的熱。你就知道其實是正氣與血順太陽經上衝不下。
這個時候用冰敷在脖子的話,的確有降溫效果,但其實上沖的氣血不會因此降逆回去,更重要的是,桂枝證本為表虛,
冰敷讓血管凝結,心臟只會更用力的亂跳
,其實會加重桂枝證,而且桂枝證是怕風的,這冰敷的地方剛好是風最易進來的風池,因此,只要被風吹一下,就容易感冒發燒、四肢酸疼,頸肩酸疼等等。
天熱的時候到外面走,毛孔打開會讓身體的正氣從毛孔發散出去,而白虎湯是從內把正氣清掉,有異曲同工之妙。
但要注意到體質,這兩種方法,都只適合身體的正氣(陽氣)過盛偏異的人,如果正氣本身不足,以上兩種方法,熱是清了,但身體也虛了。(也就是說白虎湯是能治好中暑,因為中暑的基理就是熱往上衝,清了熱就不中暑了,***只是虛體質的人會更虛*****)
身體虛掉的症狀就是無力,易倦,頭昏欲睡,手腳在冷氣房又轉涼、怕風怕冷等等。
白虎湯適合什麼人?
大煩、大渴、喝水不止、手足溫度「一年四季都熱的」(不是只有現在夏天熱喔),人也是只怕熱,完全不怕冷。
光是你冬天手腳會涼的,基本上就不能用白虎湯了。只要把體質偏異調好是不會中暑的!
會中暑的,10個8都是虛證體質,實證體質是不太會中暑的(也是有,但真的要再上點年紀,沒有那麼實才有可能)。
(簡單說,只有實證體質的人可以適合消暑清熱退火之品,但這種體質真的很少)
中暑或熱衰竭,一定看到虛的證,比如頭暈、手腳無力、大小便無力等也算…
像這樣的人,夏天上部充盛而熱,就汗出、口乾渴想喝冰的,頭脹、頭暈、頭昏,都是上部充實的表現,用了青草茶、仙草茶下去,很爽啊!反應如何呢?
上部充實的熱是去掉了,所以頭沒那麼脹跟暈了,可是別忘了下部是虛的,所以手腳更無力。
老實說,如果我都不問你體質,直接教你喝青草茶啊、仙草茶啦、綠豆湯、烏梅湯、酸梅湯….建議一堆,我覺得那是很不負責任的事情。
以上這些東西,絕對有消暑的功效,但我一再強調,你不能造成副作用。有的人現在年輕,喝了立刻無力可能不明顯,但因為他是把你的正氣給清掉,在冬天來臨的時候,他就見真章了。因為整個氣虛弱的人,在冬天的時候,容易手腳冰冷,容易怕冷。
隱形的副作用很多,不知道的人不會注意到原來是自己的不良習慣造成。
對中醫的整體觀沒有真正了解的人很多,大家看到熱就去清,冬天手腳冰冷了,又說要吃溫補的,然後口咽更乾,夏天天氣熱了,這個溫補的熱也會讓人容易中暑。
其實中暑這種的問題,就是正氣居於上,下不來。夏天清熱、冬天溫陽,不過就是造成在(下)個節氣寒熱的加重而已,你不去把正氣往下導回去,問題永遠不會解決。
我是最不讚成夏天消暑,冬天溫補的醫師。
#之前說的桂枝證是常見中暑熱衰竭體質之一#
中了又刮,刮了又中,來回反覆個3次以上,基本上我會建議你把裡熱的問題處理一下比較好。
通常刮痧,適合“表實鬱熱“所用。
毛孔緊閉,使得體內的熱不能外散(散熱系統出問題了),熱鎖在體內,熱的性是往上升的,使得很充盛的氣血都往頭部走而有頭昏頭脹感,但氣血在上,下部自然相對虛掉,
因此出現身體易倦乏力等問題。透過刮痧,把毛孔打開,熱有出路自然感覺舒暢很多。
但如果”中暑”的問題根本並不在表,也就是說毛孔開合沒問題,純粹是裡面有這熱現象 (這個熱可以是氣分實熱虛熱,或是血分實熱虛熱不一定),它一樣會有熱上沖的頭昏腦脹,下部易倦乏力。
如果是實熱,你給他刮痧散一散也沒問題,把過多的熱散一散也好。(而且實熱的話,大多不會或是只有輕微的易倦乏力)
但有一種是虛熱,這種熱你用刮痧的方式還是有短期的效果,但是因為屬虛,刮痧把氣散了,人會更虛,所以易有反覆,或是刮痧後更倦的問題。
這種虛熱,經方依體質可以以 梔子系列,生地麥冬系列,芩連系列來選方處理(柴胡系常是伴隨出現)。
比較常見還是梔子系列,心胸易煩躁,眠差而體虛等。梔子系列容易出現在較年輕的人身上,
而生地麥冬等陰虛虛熱則多為老年人,皮膚容易有乾燥問題等…簡單可以以此區別。
至於表實的中暑,用藥處方最常見是葛根湯症,年輕人較多,但用了刮痧基本也起了一定的幫助,不一定要用藥了,兒科也常見這樣的患者。各位父母也不妨給小孩試試刮痧,但注意若有反覆,請就醫。
實體質朋友就說
「我吃冰都不會這樣耶,很舒服啊!」
「當然啊,你們這種實體質就是有本錢,也不容易感冒虛弱。」
實體質朋友說:
「的確不太生病,不過我最大問題是汗多、喝很多水耶。」
一個根本沒學過中醫的人
講出水道系統(陽分)實證最重要的症狀
實證體質就是比較有本錢
他們體格壯實
髮量多
聲音大力氣大
不容易累
人怕熱
連臨床上開刀或放化療做完
都不太表現虛弱
但也不是真的沒病
陽分水道系統實證
還是容易有肝膽問題跟小便問題
陰分消化系統實證的人
一樣這樣的體質但容易拉肚子
噁心或腹脹等
當然以上還不是全實證
全實證就是陽明體質

一般來說,表、半表半裡、裡證來說,越表越好治;
裡證又要看是消化系統(陰分)還水道系統(陽分)問題,
陰分比較好治,水道系統看到腎異常的,服藥時間又會更長了。
再來虛寒跟實熱比,實熱比較好治。
水道系統異常的人來說,香港台灣都非常多,尤以台灣尤甚。
水道系統異常的人,水異常往消化系統走(陰分),
就容易造成腹瀉;臨床也常見因水道系統異常,喝水到胃後,常因水的氣化功能不好(尤其虛證體質),造成停(滯)在胃裡,而易出現肚子脹,胃不適或噁心嘔吐等症,嚴重時也可以演變成西醫發炎,胃酸或慢性胃病等相關疾病。
這時,飯水分離的確有其好處,讓食物進入胃時,不用同時處理水(因為水道異常根本處理不了)。
臨床上也的確很多人說胃炎胃酸胃癌的,服藥(治本)配合飯水分離後(治標),效果更佳。
感冒~~咳喘~
經方中醫孔醫師~感冒系列(摘要) @ Angela20102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20180130你知道你的感冒咳嗽怎麼來的嗎?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z8K4FQYwQ&t=463s
20180122感冒咳嗽醫案分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5MHm9gec3Q





壓力問題常見影響少陽外,也常見影響腎(龍牡系),也有其他的影響,比較不常見不典型而已。
~發燒~


























所謂「腸胃型感冒」,大致等於經方說的”表症+嘔吐下痢”。
註:表症=邪傷於表的地方出現的症狀,如怕冷發熱或發燒,全身無力,身疼痛,沒胃口,倦怠乏力,時伴頭痛等。
經方在治療「表症感冒」可以說一劑知,二劑己(前提當然要開對方啊!)
1. 如果表症不明顯,而以吐痢為主要症狀。可以用:
A. 五苓散:
脈浮大,小便不利,口渴喝多,汗多,身熱多於寒(剛剛提到有表症,理應有怕冷發熱,但五苓散症是發熱明顯多於怕冷)。
基本上小便不利,汗多,大渴都是指水道系統出問題,水本該潤澤身體,卻跑到不該到的地方,比如消化系統,也因此消化系統有嘔吐跟下痢現象
(嘔吐從胃,下痢從大腸)。用五苓散可以解表邪,且能通利小便,引水歸原。
五苓散症還有個特點,就是飲水即吐(如果連喝口水都吐大概就五苓散了。),其他副症有頭眩暈、心悸、上衝感。
B. 理中湯: 一般用於”寒多於熱”(與五苓散剛好相對)。通常也見手腳冰冷,口不渴喜溫熱飲,脈較無力,出汗不多,生病前脾胃本寒的人。
體格上五苓散比較壯白,理中湯體質就偏瘦了。所以理中湯的嘔吐下痢主要因為消化系統的過寒而吐痢,跟五苓散不盡相同。
2. 以表症症狀最為明顯,而吐痢有,但並不嚴重。
A. 葛根加半夏湯: 大概是兒科裡最常見的。葛根體質一定會有汗出難或無汗,易有高燒,後頸背部強緊(這個是主要用方的症,但偏偏小孩不會說,只能父母想辦法知道了),生病前平素即容易下痢,而且多為熱痢(肛門有熱應而下痢卻無排淨感),一般體格結實偏瘦
B. 桂枝人參湯(理中湯+桂枝): 其實跟理中湯症幾乎一樣,但比起理中湯以消化系統虛寒的吐痢明顯外,桂枝人參湯多了桂枝,意在加強解表邪,亦即桂枝人參湯相較理中湯的表症更為明顯,用到桂枝基本上一定就是怕冷發熱,頭痛,身疼痛,有汗,怕風這幾個症),此方表症表現強於吐痢。
直播影片連結:https://goo.gl/S1HLhU
照顧:
1.急性吐時先讓他吐,吐完後,盡量少喝水,24小時內盡量不要喝水。
2.先讓腸胃回到正常功能,千萬絕對絕對一定要忌口。白吐司、運動飲料是不行的。嚴重的時候,你會發現吃吐司也會再吐的。
3.吐拉嚴重時給予米湯,吐拉減緩甚至過後的幾天,給白粥不要再加青菜、肉、雞精,不然容易再發病上吐或下瀉了。
用藥:
1.像理中湯這類乾薑或附子的治標止瀉藥可以用,
*****但要注意如果回到正常後還是偏大便沒回到標準的成形,或發現便秘傾向(乾薑附子用多會容易便秘喔!),還是要找醫師,辨證論治找出適合根本問題的體質處方了。
2.科中含澱粉,就算藥是對的還是會吐。最好用水藥。
3.若一開始都是吐食物,吐到後面吐出水液狀的東西,不管是黃色還是什麼顏色,其實就是水飲病。
4.水飲症狀有三,「喝水、出汗、小便三種異常」
小孩不愛喝水或是喝水很多,過與不及都不正常,
夜尿、頻尿、尿不乾淨、來不及就尿出來、尿尿有泡,這些都算是。
一個處方若是對的體質方,是會讓病人不吐也不拉,而不是只有不吐,這個狀況應該另外找一個更合適的處方而不是現有的再去疊方。
*一些處方淺講解*
理中湯:
重點是不渴(就算吐了也完全不想喝水)。裡面有乾薑跟炮附子,有收斂大便的效果,在不辨體質的狀況下,有些人可以止瀉,有的人拉的更嚴重,用多請注意腹診上會更拒按,因為瀉是止了但容易變成縮便停滯在裡。
其實台灣香港這種氣候,能用到理中湯體質的人沒有幾個。
乾薑:收的是消化系統的寒水,跟水飲病是兩碼子事。
小半夏湯加茯苓:治療水飲問題造成的嘔吐,為治標藥不辨體質,不能久服,會有別的問題出現。
茯苓澤瀉湯:為茯苓甘草湯的變方,跟五苓散有點像,但是體質偏虛的。
五苓散:實症體質,熱多,喝水多。
半夏瀉心湯:沒有吐水,腸鳴聲像打雷一樣大聲,非常嚴重的。
黃芩湯+半夏+生薑:半夏+生薑,就是止嘔的效果,不用辨體質。
黃芩湯是白芍配伍,以現在人10個有8、9個是桂枝症來說,單用了白芍會加重桂枝症,可能會拉得更嚴重,所以也不那麼建議。
小柴胡本身有止嘔效果,但在嚴重的嘔吐單用時會沒有用,通常是要合方效果才會好。
補充:黃芩黃連可用嗎?能止瀉但是只「熱性」腹瀉,可能要確認一下小朋友的腹瀉是熱才能用了。
有蠻多人其實是「水道系統引起的腹瀉」嗎?對於這樣的患者來說,如果是喝米湯,或是米漿這一類水液比較多的食物來說,的確是容易引起腹瀉的。
因為這種水道系統的異常,就代表著水到身體裡面,沒有辦法進入到正常的水道系統,它往消化系統走,就引起腹瀉了。
所以像這樣子的腹瀉患者來說,其實我們說可以吃粥,也是比較建議米湯米漿不要太多,也就是吃煮成爛爛軟軟的米就可以了。
http://www.iwitchbaby.com/2018/01/07/粉絲小兒發燒腹瀉醫案評析/
辨症,再次強調觀念–抓主症!
小朋友最明顯的問題是什麼?胃口不好、拉肚子,發燒(但有活力又是柴胡體質),不認為是表證,是少陽的柴胡類方。但真正「主症在胃口不好又拉肚子」,消化系統異常是血分問題。
如果來學過腹診會更清楚,應兩脇下有壓痛,腹部脹而壓痛鼓音。
所以整篇留言從前面都一直覺得是小柴胡加芍啊
~腸病毒~
http://www.iwitchbaby.com/2017/11/07/兒科必讀-簡單實用-腸病毒手足口經方用藥-上/
黃連證在兒科的表現較大人有點不同,
大人以面部上部充血或衄血為主症;
兒科沒有上部充血或明顯衄血,是以唇紅、手足汗多,頭汗多,伴有「肚子脹、胃脹」,在腹診下會有明顯鼓音,脈數等症為主症。
甘草瀉心湯是常用在腸病毒的處方。
腸病毒的根本問題從症狀上看會很明顯,胃口差跟大便的異常(2天1次大便也算異常,更不用說2天以上),
*******所以主要問題在消化系統的虛弱,因此禁食生、冷、水果、煎、炸、辣、烤、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吃粥或米飯是最好的,盡量以「容易消化的食物優先」,除了能有效預防外,真的感染時,不忌口你一定會發現症狀加重。******************
所以感染時請先給幾天白粥或米飯就好,菜或肉可以等用了以上方法,觀察一兩天都結痂也胃口恢復,再慢慢加入菜跟肉。
所以原則很簡單,感染時「以易消化食物為主」。
什麼是易消化食物?吃了很快就餓的都是,因為很快餓代表很快就消化完了。








頭有熱的怕風不是表證 (案例)怕風汗出 表證 桂枝湯
常見裡證~ 問胃口 便祕 肺與大腸互為表裡

如果只是依「主症」考慮皮膚癢,而不管八綱(是否真的是表證或是無汗),其實用也用不久(用一兩次沒事,但完全治好不再皮膚病,應該也難),尤其這種是「麻桂劑」,強發汗的問題會造成身體津液不足,常會出現很多副作用。
血虛的人會更虛,大便秘結會更秘結,汗多的人汗會更多






皮膚上的問題,我們可以考慮表證。
表是一個方向,虛實寒熱也是八綱中必須辨別清楚的。
如果疹子在上,頭面脖子,或手肘出汗的皺折位,可以考慮熱證,下肢出疹或皮膚問題,可考慮是寒證或大便問題造成(寒的話疹或皮膚問題色較紫青),
四肢上都有的,才會考慮表的桂枝證。
4. 遺傳的部分,就是我們常提到的,現在的人有7-8成以上,都有心臟力量不足的問題,經方叫表虛。這個心臟力量不足,症狀呈現就是「頭面四肢的虛」(皮膚也屬表的部位),虛代表易生病,因此媽媽有表虛的,寶寶也可能因遺傳表虛而有皮膚病了。
其實我想我是唯一不贊成懷孕跟坐月子吃太溫補的人,也不建議營養太過。
熱體質,的確沒吹風吹涼會(不好睡)
可是吹風吹涼,因為吹到後毛孔閉鎖,的確也會讓體熱無法往外散,睡是涼了,但熱鬱在裡,很可能看到隔天開始生痰流鼻涕。


有的疹子集中在腰以上,或是頭面比較明顯,或出汗位多的地方,小孩手腳溫熱,夏天汗多,那是「熱」的體質;如果皮膚問題在腳上,很可能是大便異常造成的,依腹診「虛」「實」,選擇用方也不同;如果在頭面四肢上,小便異常,那要考慮是桂枝證的「表虛」體質造成的…以上是臨床幾個常見的可能,
吃偏方(會不會)變好,不會辨證就是看運氣了!腹部(鼓脹)鼓音重,腹脹滿是明顯的。
(正常寶寶的肚子應該要平,所以其實沒幾個正常,也是為什麼前6個月寶寶常無法一餐撐太久,要少量多餐,因為前6個月寶寶脾胃功能還沒建立起來)
吃了很多當歸,當歸補血,血補太多就會血分血太多,變成黃連證了,所以寶寶有上部充血(望診)。
比起抓病機病根的方式,皮膚科處方(消風散或當歸飲子這類)就沒辦法顧到根本問題
(如當歸飲子以血虛為主,女巫會想,是不是可以再想清楚一點,為什麼血虛呢?把造成血虛的根給處理好,
會比開補血藥來得更好)。
舉這患者例子,胃脹氣是脾氣虛,因脾氣虛無法運濕,使濕的代謝不好,滯留在身上有過多的濕,每年換季或夏季,
濕邪夾熱泛溢於表。
如果只清表濕熱,大概撐過一個夏天不發濕疹是沒問題的(所以說那些方子還是有用的),但脾虛問題沒改善,濕的代謝依然不好,
依然慢慢積濕在體內,等到季節到了,積到一個程度又發了。
因此抓病機的重要就在此,連積濕的源頭都給解決了,再加去濕藥,就不會有後顧之憂了。
一般來說受傷會感染的話,因為病位在表,所以可以考慮表證,但是最重要我要決定表證不是以病位來說,主要還是要有桂枝湯「怕風怕冷、四肢酸疼、發熱等證」具備才能確定為桂枝湯方證。
所以對於皮膚的問題、甚至我們講廣泛一點,可以考慮它病位不在身體裡面,而在四肢上(皮膚病、中風、關節病),很常看到桂枝湯(類方)就可以解決
八綱才是傷寒雜病論每個處方的核心。有表證的狀況下,我們可以依桂枝湯證,若俱備此方證而用,效果一定會很好,因為只要表證,病程沒有拖久,大致都是一劑知,二劑止的。
另一種常見的是本有皮膚過敏或皮膚病的人,也是容易一個小傷口就感染,這時候就依照皮膚病辯證方法,
如果非表證的話,再來常見就是大便問題引起,大便問題算裡證,治療起來就不像表證那麼快了。
「表虛」也就是人體最淺的第一道表的防線虛弱有空隙而使得外邪能發展起來。
表虛也是一種體質偏異,把「表虛給強健」回來就好了。
#中風、皮膚病、神經痛關節痛…通通在表就是表證
http://www.iwitchbaby.com/2018/04/07/治療的過程中症狀不同就要換處方%ef%bc%9f/
麻桂各半湯,但如果用了以後大汗的話,其實也是不正確的。
麻桂劑強迫病人把毛孔打開,在藥效的時間內,汗能透發,皮膚癢(是因為皮下有汗不得出)就能改善,但時間過了,很容易又開始癢了。
只是依「主症」考慮皮膚癢,而不管八綱(是否真的是表證或是無汗),「麻桂劑」強發汗的問題會造成身體津液不足,常會出現很多副作用。
血虛的人會更虛,大便秘結會更秘結,汗多的人汗會更多(我猜
(這個他人醫案)應該是桂枝湯但開了麻桂劑,就會汗更多,但一樣會病解)。
考慮八綱、整體觀、標與本的用方,絕對可以一方到底用到好,所以千萬別以為要一直換方,一直換方就是沒打到根本,但有處理到「標症」(所以還是在局部症狀會好的)。






















#婦科要好大便要好才行


#那時乳房硬塊那麼大是因爲剛學經方把自己的虛以為寒用了兩個多月溫陽藥就變這樣
#所以我不是很能認同什麼都寒證











~眼科~


現在有些小朋友也有水道系統問題
我叫「水道系統異常」
小便比較好時
較無夜尿或未淨感時
眼睛視力較不模糊
小孩要預防視力問題要注意的有4點:
- 揉眼睛
- 常眨眼
- 淚眼汪汪
- 眼白不清徹(有斑點…)
夜尿也不再出現,望診上兩頰也不紅了。接著後來以苓桂味甘湯轉用苓桂朮甘湯為主
左眼視力重影問題基本沒有了,乾澀、繃緊、夜尿已很久沒有,比較特別的,是以前搭車暈車嚴重,現在不太暈了,
我們把症狀做個整理:
1. 心悸胸悶,怕風(背)怕冷:桂枝證
2. 汗多、夢緊張、自律神經失調(不是必要證,但經驗上參考):龍牡證
3. 青光眼、飛蚊症、胯下易癢、小便不利:茯苓證
4. 兩脇緊,自覺左脇跳動,他覺右脇實音重:柴胡證
以上柴龍牡就出來了。再來藥證合了,
要合體質(抓胃口來做判斷). . . . . . .
合方證,合經驗 . . . . . . .
去找出他根本原因,尤其是柴龍牡,都是跟情志有關係的,
Jamie Lai 牙齒好痛不想拔牙 謝謝
俏女巫的草藥秘方 年紀不大的話,這是有熱的問題,不過熱的部位要確定就要看到人了



桂枝證上沖熱誤用石膏會越虛(小便頻)
安眠藥



利用腹診的手法去檢查兩脇骨下緣 有壓痛就能確認有少陽病
也可以在兩脇的正面(腹部) 或是側面(腰部) 或兩脇正後方(背部)注意看是否有任何不適 包含疼痛、刺痛、絞痛 脹滿或癢的感覺









3. 其實這種關節問題,經方內科去看,要考慮是「表虛」證(也就是桂枝證),表虛的症狀很多,其中一個就是「頭面四肢的身疼痛」,很多只讀經方原文沒臨床經驗可能不知道,在臨床上,你可以看到表虛的患者,關節疼也是一種桂枝證的表現,有時是西醫說的中風,有時是類風濕關節炎,有時是痛風,在中醫西醫病名不重要,古經方中醫依症狀,關節就是頭面四肢身疼痛的其中一種表現,所以治療痛風,一定要會判斷表虛(因為表虛還有很多判斷症狀,全都確認有才能確診桂枝證,身疼痛是其一)
4. 表虛桂枝證,處方上百個,所以詳情開方真的要講醫師診斷
在選方上常會選桂附劑的處方,特別提醒,其實是苓桂劑處方比較常遇到,苓桂劑的方會伴有小便問題,所以我們常看到痛風的人,他們尿酸過高。苓桂劑就那幾個方,其實不難,現在一般的問題是,大多對經方的八綱跟邏輯不熟悉,









糙米燕麥問題不在營不營養,問題是「並不好消化」!
對於腹部實證的患者,會讓實證更實。如果醫師在考量用去實的藥的同時,又吃一些讓實證更實的食物,在服藥還沒到一個穩定狀態前,就會呈現一邊在加分,一邊在扣分的現象,
「吃了容易很快又餓的,就是好消化」
糙米燕麥因爲有飽足感而受減肥界歡迎,但為什麼會有飽足感?因為不好消化啊!
不好消化的東西在體內需要更多的能量去消化,當身體能量有限的前提下,能量都用在消化上,抗邪的能力就會減弱,如果剛好疾病的問題是由於消化系統的異常造成,那你去吃這個不好消化的東西,也只會讓疾病更加重而已。
如果是實證體質,真的該多運動,如果虛證體質,有的還虛勞病,越運動身體問題更糟。
如果每個人吃了都會血糖過高的話,那問題就在澱粉;



以生甘草用火烤焦
就是炙甘草了
蜜製的原因是後世醫家提出
認為蜜有補益健脾作用
事實上蜜有補益健脾沒錯
但醫聖張仲景用蜜也不是隨便想補就用
炙甘草的原文用法
如同「炙」這個字
也就是火在下面燒
主要是要得其「焦苦之性」
配合桂枝時
焦苦能入心
甘草本有補虛作用
虛補回來心力不足就減輕
延伸出心悸的症就減輕了
就能緩桂枝的動悸了
這也是為什麼
炙草最常的配伍是桂枝 而且在動悸時炙草會加重些
當然,現在要取得沒蜜過的比較少了
真的不得已還是可以用蜜炙的
但最好還是沒蜜的
直接甘草烤焦就行了
臨床上
生甘草是用在
「喉嚨生瘡、潰瘍、糜爛」等情況
(可以參考《金匱》中狐惑病的原文,當代經方大師黃煌老師也講述詳細,我就不多說了)
也就是說
如果因爲「喉嚨生瘡、潰瘍、糜爛」導致的咳嗽
這時用甘草效果很好
完全符合原文
但如果只是一般吃東西上火有熱
不到喉嚨生瘡、潰瘍、糜爛…等
那麼就不那麼適用甘草了
生甘草另一個最常用的地方
就是小孩腸病毒
也治療過愛滋病
用古中醫最重要是把病名丟掉
不管腸病毒還愛滋病
只要有喉嚨生瘡、潰瘍、糜爛
就能用上生甘草了


像是喉嚨乾有異物感
常咳嗽、需要常清喉嚨
易有上衝感、呼吸短促
(可以是胃酸上逆,或是一股氣上衝)
大多易胃脹
少量多餐型
大便不是便秘就是腹瀉
胃癌聽起來很可怕,但只要「純」消化系統的病,其實都是最好治的。
(水道系統比較難治)
經方著重在症狀,其實你把病名丟掉,他不過就是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的症嗎?
癌症不過就多了「熱」(可虛可實)的問題,把體質偏性找出來,依症狀開方,
注意「胃口與大便」,這兩是正正跟消化系統最有關係的症狀。
胃口正常,大便正常,絕對不會有癌症,最可怕的是,很多人覺得一天2-3次或以上的大便叫正常,其實這都是胃癌前兆症啊(難怪無法及早發現癌變前的小症狀)。
http://www.iwitchbaby.com/2018/09/05/〔為什麼男性比較容易會有大腸癌%ef%bc%9f〕/
腹瀉傾向,就代表你靠近大腸癌了。因為大腸癌裡,10個8個平時一天就是3-5次大便,大腸癌被發現都是嚴重腹瀉伴出血居多。
http://www.iwitchbaby.com/2017/11/29/大柴胡湯主治腹瀉下痢非便秘%ef%bc%9f%ef%bc%88下%ef%bc%89/
大柴胡湯裡面的組成,等於小柴胡湯去了人參甘草,加了枳實,芍藥,大黃,生薑。
首先,一定有柴胡證的胸脇苦滿,再來,枳實大黃代表有實證(不是大便秘結,經方只講八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芍藥本身會有腹滿的證(腹診可有鼓音),生薑才是這個方的精髓點
生薑是散胃中寒水,消化系統內過多不需要的水,藥證有止嘔作用,所以具備上面的大柴胡必備證外,噁心嘔吐感是要明顯的。(原文有強調,應該不難發現)
為什麼生薑要重用?因為消化系統內的停水太多(沒有水道系統問題),消化系統同時有實證,這水會自己找出路,水太多而有下痢腹瀉的症狀。
臨床上非下痢不可嗎?不是的。
也有大便每日行,偶爾吃壞肚子才會下痢,這只是嚴重程度之別,所以下痢不是必備證。(大便秘結也是有,但這樣看下來應該懂吧,有大便秘結也有寒水,便秘的話水跟大便都積著可能更想吐,肚子也大,又大又硬的)


*脾為後天之本:
脾在中醫裡主肌肉、主四肢、主少腹(註1)、主運化(註2)、主濕、統血。
如何看出脾胃問題呢?
脾氣虛的人,較易吃飽想睡,由於運化營養的力氣不足,也就是西醫說的「缺氧」,因此平時也易倦體力差(因為脾主四肢),由於運化差、容易積濕,少腹會比較大(脾主少腹)。
很多會孕吐的媽媽,大多也是因為脾胃寒、脾氣不足,無法運化水谷精微(人體消化的營養物質),導致消化系統不暢,就會有吐「逆」的現象。(正常從吃到出來是往下走,往上吐就是逆了)。
註1:少腹=肚臍下的小肚子
註2:運化=營養的運行與食物消化
2. 老薑(乾薑)的用量,大便很稀軟、一冷鼻子過敏很嚴重……都是「裡寒盛」的症狀,這時老薑可以稍多一點,或是選陳辣一點的用。
所謂的胃脹氣,中醫叫腹滿,我跟病人溝通會說腹脹,腹是包含上下腹,主要在胃跟大腸,這個陽明系統(消化系統)。胃脹可以從下面幾點診斷得出來:
- 不打嗝,不放屁(或是非常少) 2.肚子叩診有鼓音
- 3.大便量少或黏 4.溢奶/吐奶/作噁
- 氣在比較上方,比如胃的地方,沒有嗝出來,也會容易有作噁或溢奶吐奶現象,因為胃的空間被氣佔住了,這應該很好理解。5.哭鬧不休
嬰兒時期的哭鬧只有生理原因,也就是有不舒服,胃脹氣脹得很,用力放屁放不出,打嗝嗝不出,喝奶喝不下但又餓,其實是很不舒服的。面對嬰兒哭鬧,請想辦法找出原因,
發現小小孩如果口水多,代表著脾胃功能不好。(西醫的說法可以說消化系統吧)
不管是嚴重濕疹小女孩還是我家兩隻的過往經驗(姐姐沒有胃口跟大便異常,口水極少;妹妹大便比較差,大便差時口水明顯就多了,給藥好了以後又少很多),
過去臨床經驗中
痰的生成大多跟消化系統異常有關
但這個消化系統異常
又常常因爲水道系統異常影響而致
所以臨床上治脾胃有效
但嚴重或長期的話
又會發現效果易停滯
古經方典籍中的金匱要略中
提到跟咳嗽或短氣(呼吸困難)時
大多是用通調水道的處方
另一個提出的方向是從肺治療
(可參考金匱裡肺痈肺痿肺脹篇、痰飲篇等)
雖不是治療脾胃之方
但確實對證時效果更好
因為這部分才是比脾胃問題更核心的部分啊!
帕金森氏症要注意到兩個地方
一個是心力不足的問題
另外一個是「虛」的問題
這個虛是整體體質的虛
人的精神體力差
手腳力量不足(帕金森氏症患者很常見)
腸胃消化不好(消化系統)
小便、汗與喝水異常(水道系統)
都是「虛」體質會看到的表現
從體質的氣血不足(虛)來調整
不但可以讓消化系統強壯起來
同時也讓身體的水道系統及精神體力變好
才比較是整體的上策
實體質朋友說:「我吃冰很舒服啊!」
「的確不太生病,不過我最大問題是汗多、喝很多水耶。」
(他)講出水道系統(陽分)實證最重要的症狀
陽分水道系統實證 還是容易有肝膽問題跟小便問題
陰分消化系統實證的人 一樣這樣的體質但容易拉肚子 噁心或腹脹等
當然以上還不是全實證 全實證就是陽明體質
在傷寒金匱二書中 不管「發汗」或「非發汗」處方 都會看到生薑
所以生薑應該不是用於發汗
從兩書的處方中 把所有生薑劑量重用的處方抓起來看
唯一的共通點是~「噁心嘔吐」~
薑本身入陰分(消化系統) 處理消化系統中不需要的水
(有的人會叫寒水,但因為不是真的寒,我們先不這麼說)
其實就有點像一條腥味很重的魚 我們吃到這種食物到肚子裡時
消化的過程中會釋放有毒的氣味與水 生薑就有解這種水與毒的作用
白話點就是我們說的去腥味
在複方的組合下 很多時候要顧及到患者在疾病時
消化系統不佳而有以上問題 所以處方中就常配伍生薑這個藥
那麼為什麼發汗要用蔥薑煮粥?蔥有通陽作用 更適合發汗
而生薑因爲溫 很多時候不是真的發微汗 而是因為它的溫熱性
人吃粥就熱了
這兩種發汗不同
真正發汗的藥有驅邪效果的汗出
一種是熱到發汗 有時甚至會汗出太過傷津液
大便不好的人吃了可能大便就更乾了
這種水道系統的異常,就代表著水到身體裡面,沒有辦法進入到正常的水道系統,它往消化系統走,就引起腹瀉了。
所以像這樣子的腹瀉患者來說,其實我們說可以吃粥,也是比較建議米湯米漿不要太多,
也就是吃煮成爛爛軟軟的米就可以了。
還是要依照患者的體質去決定比較好。













【古中醫怎麼看雙下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t4ZS-XjYv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