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人經驗分享(集)~ http://angela20102.pixnet.net/blog/post/167956095 其他師門^_^
阿咪網
http://amiburogu.pixnet.net/blog
http://amiburogu.pixnet.net/blog/post/223995080-小輩們之出國愛帶良方%ef%bc%8c決斷一種大推薦小建
【小胡助教部落格】

摘錄自~
http://kevinsfantw.pixnet.net/blog



黃耆1兩5錢,桂枝1兩,炒白芍1兩,大棗12枚,生薑2兩。6碗水煮2碗水,一天分三次喝

師姐晚上十點半下班後,大老遠從台北跑到我家來拿藥,先請他吃了3瓢葛根湯加1瓢桔梗,隔幾分鐘再吃三瓢苓桂朮甘湯,然後就聊聊天,大約過了十分鐘後,問師姐服藥狀況,師姐指著鼻子說「通了耶」。

重點真的是在脈呢!
腎氣丸為什麼可以治頻尿呢?其實在中醫的人體觀中,「氣化」,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人體的所有運作都跟氣化有密切的關係,當人體要排除廢物的時候,也需要氣化,而氣化是需要能量的,當我們的腎氣不足時,就有可能無法氣化或氣化發生困難。所以,老人家因為身體開始走下坡,腎氣不足,身體沒有辦法一次花太多的能量把廢水全部排除,所以只好想辦法「分批」處理,一次處理一點,因此,也就成了大家所看到的頻尿現象。但有人身體的機能更糟,對於水份完全無法氣化回收再利用,喝下去的水就全部都拉了出來,這種喝多少就拉多少的消渴,也屬於腎氣丸的範籌。
人體的運作和中藥就是那麼的神奇,腎氣丸不但治小便不利(例如頻尿)也同時治小便利(例如糖尿病的消渴症),有人患了尿崩症,去給西醫開刀拉筋,還是沒半點屁用。因為,「笨蛋,問題在氣化」。
看到潮紅,就開「清新連子飲、三黃瀉心湯」,不大便,就開「大黃」,哇塞,這位中醫,你也太心狠手辣了吧,虛寒的病人受得了這樣的開藥法嗎?


真武湯(苓桂朮甘湯的虛證)
服用的結果,出奇的令人滿意,大便完全成型,且沒有餘便,陰囊濕癢幾乎完全解除,即使熱到流汗,陰囊也只有極小程度的癢感,且完全不潮濕。另外,此次在胳肢窩到胸部之間,原本發了一小塊直徑10公分的濕疹塊,也因為服藥後脫皮痊癒,證明了這樣的思路及開方,完全命中病源,根治了多年的宿疾。
出典:和劑局方《婦人諸疾》
內文:
治婦人勞傷過度,致傷藏腑,衝任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或暴下,謂之「崩中」。
或下鮮血,或下瘀血,連日不止,淋瀝不斷,形羸氣劣,倦怠困乏,並能治之。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用熱飯飲調下,一日連進三服,即愈,並不拘時。此藥功效,不可盡述。
赤石脂 海螵蛸 側柏葉
衝任氣虛,不能約制,其經血或暴下,謂之「崩中」。這倒是對這一個病人最好的描述了,因為身體很虛,衝任脈也都虛了,所以身體連血都抓不住,就任意的流掉了。雖然不是經方用藥,但只要能醫治人的都是好藥,這個方子,收起來囉!
-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若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唉,不就是一般感冒嘛!傷寒論裡寫的清清楚。頭痛、怕冷,是太陽病。另外,痛在額頭中央,已經牽連到陽明經病,算是太陽陽明合病,不拉肚子但會吐,啊就葛根加半夏湯就可以搞定啦,什麼腸胃炎什麼東東的,聽不懂。
|
-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主之。
張仲景在少陰篇大量提到喉嚨痛的問題,好像提示了我們,喉嚨痛的問題,跟少陰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一條文,暗示了我們,這個人有著少陰陰虛的問題,可能因為下利,致使津液大量喪失,導致少陰陰虛,甚而有點化熱的問題,所以就用豬膚湯來「補」這個人的陰虛,而不能用苦寒(消炎)的藥來處理。
Kevin Fan
汗皰疹我們經常會用五苓散測試看看,搞不好......,搞不好他就好了!
話說這位媽媽,你再這麼厲害下去,下次換我跟你回報了啦!
(平胃散+五苓散)
老師以前上課的時候就說過,外面很多醫家少陰病都不太理解,到了厥陰篇,大概就一個烏梅丸上熱下寒的就帶過了,所以,很多原本是厥陰病人的,根本就沒發現也就不太會治了。
還好我們這些「唱衰人」專門喜歡唱衰,看到人就一副柯南似的:「你有少陰病或厥陰病嗎?」所以對少陰和厥陰區塊的敏感度都算很夠的。
那我經常說了,厥陰和少陽相表裡,有很多人,你表面上看過去是少陽證,其實是厥陰區塊太虛寒了,把少陽相火給逼到外面去了,因此外面表現出少陽證,
所以,不是看到一個人「胸脇苦悶」按壓胸脇會痛就是少陽證,那就是因為厥陰病都搞不清楚,才會做出如此草率的判斷,也不能說是草率,是因為不懂厥陰病的特性,都用口訣在治病才會以為怎麼樣怎麼樣就是少陽病!
你說,一個人有厥陰又現少陽,要怎麼判斷呢?其實也不難,你看到一個人疑似有少陽證的時候,
就再順便看看這個人的下腹腔、厥陰經有沒有怪怪的嘛,看看手指指端(陰陽交匯處)有沒有什麼不對勁嘛,
再看看這個人是不是特別的虛寒,或是有上下分一半(上熱下寒)、內外分一半(裡寒外熱)等等的厥陰問題,那也不是這麼難分辨的。
有人說這太難了,我還是不會分辨,好吧,那就以身試法,有是證用是藥對吧(反正勇敢的人真不少),小柴胡湯原方兩、三帖下去,如果問題都解決了,恭禧你,少陽證;
那如果一直反覆,吃了幾帖沒好,那你也不要一直吃什麼十帖、二十帖、三十帖、四十帖無止境的吃下去,回頭看看有沒有厥陰區塊的問題,如果有,可能就要考慮看看一些厥陰區塊的主方。
或著是,如果有少陰、厥陰問題,就先處理掉,剩下的如果還有少陽問題,再來處理也不遲。
無論是少陽、厥陰,我們歷代先賢都說過,一劑知二劑已,那也不是假的嘛,就算你不是一劑、二劑,那三劑、四劑或十劑也該好了,沒有那種什麼要吃到天荒地老的哦,你吃的不怕,我看了都心驚。
那這位同學才吃幾次科中就很有感覺哦,我們不知道一個方能不能把這位同學處理好,但是厥陰區塊的各種問題都一起變好,方向就大致無誤,也不用一直無頭蒼蠅的一直鑽少陽了哦!

. . . . . . . 像是一位同學的小朋友,腸病毒,甘X瀉X湯一天搞定,連他媽媽的牙齦萎縮,刷牙粉刷個一、兩個禮拜,再去給西醫看,竟然牙齦都「長了出來」!靠,我只是想說用刷牙粉刷一刷,牙齒就不太會有問題,結果連牙齦都長出來了!西醫直呼「神經病」(真是見鬼了)!
各位別說我唬爛,我們同學也都很會唬爛!希望將來各位同學都有很唬人的事蹟可以跟大家分享,唬死人不償命啊!
有同學私下跟我分享,椎間盤突出,西醫都已經叫他開刀處理了,結果自己吃附X理X湯半年,身體不適的感覺都沒了!
這和我自己的幻想的道理是一樣的啊,身體太虛寒,身體沒有能量,該歪的就歪,該突的就突,身體暖回來,能量補回來,什麼病都可以好。當然,我們手法可以再精細一點,可以先用桂X湯加減(木 X、牛X、威X仙、炮X子、X朮),另用桂X茯X丸生粉,附X理X可以當搭配的暖藥,處理起來可能更事半功倍哦!
還好沒開刀,你知道西醫有種東西叫做「腰椎手術後失敗症候群」嗎?這不是手術失敗,而是手術後身體失敗,就是該好的卻沒好,不是因為手術,是因為你的身體,所以「腰椎手術後失敗症候群」不是手術失敗,是手術結果身體的失敗,所以失敗本身不是失敗,失敗的是身體不是手術......。
嘛的,我到底在說什麼!
感冒的種類實在是在太多種了,所以要一次把所有的感冒都講完實在是不容易。不過,最近在幫助一些媽媽處理小朋友感冒的時候,突然有感,反正小朋友的感冒幾乎都是發會燒的三陽病,那不如就專注在三陽病上,把一些常見的感冒辨證方法列出來,也可以讓一些已經放棄西醫,又找不到信賴中醫的素人媽媽,想要自己處理小朋友感冒的媽媽,有一些可依循的方法。寫這種文章的風險很大,因為,永遠寫不詳細,光是一個太陽篇,就不知道幾十種方,寫十天十夜也寫不完,我只能用最粗略的方式,來告訴訴大家如何辨出大範圍的感冒,那如果有在自學傷寒論的素人,不妨當個參考,但如果要當作用藥醫據,就請各位自行斟酌,小朋是各位的寶貝,如果沒把握,請千萬不要自己隨便用藥。
首先我要說感冒的基本原則。如果你發現自己或小朋友感冒了,
第一件事就是「吃簡單」,吃的愈清淡愈好,我的建議就是吃稀飯,其它東西都別吃了,別怕小朋友餓著,餓個兩三天不會出人命的。當然,如果小朋友有食慾,可以多給一些東西,不過原則就是清淡、簡單,如果沒食慾,不吃也沒關係。再來就是嚴禁水果、果汁、飲料,冰的不能碰是常識,我想這不用我多說了。
再一個,不要因為喉嚨不舒服或是會咳嗽就灌水,喝水的原則是不渴不喝,喝了解渴就好,不要多喝。有人即使是口乾舌燥,你問他想不想喝水,他搞不好也說不想喝,那如果口異常乾渴,就跟底下我們要說到的感冒種類有關,那就另外處理,可以多給一些水,但也不要猛灌。
那麼,第一個我們要學會把脈。「什麼,把脈?我怎麼可能學得會」。大家別緊張,傷寒論裡要求的把脈其實相當的粗,很多時候,我們只要把一個浮、中、沈就可以了,因為我要講的是三陽病,所以,脈像多半是偏浮。
太陽病基本上就是把一個浮脈,手輕輕搭到皮膚就感覺得到跳動。大家平常要熟悉自己的脈象,因為現在很多人身體是比較虛寒的,平常的脈就很沈,即使得了太陽病,脈也浮的不是很明顯。
太陽病的兩大證型,
一個是「中風」(不是爆血管的中風),
一個是「傷寒」,名稱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分出這兩種證型。
這兩種證型最主要的分別是「汗孔的開與不開」,一般書裡面不會以這個當作最主要的判斷標準,不過,這兩種證型的各種症狀及效應,都跟這個脫不了干係。
無論中風或傷寒,感冒都在人體的淺表,我們用稍微學術一點的講法,就是「風傷衛、寒傷營」,「中風」是「風邪」在衛氣層(人體淺表大氣層)亂鑽,「傷寒」則是比中風更深一點,「寒邪」直接刺入經絡血管。
風邪
好像比較軟,身體沒什麼警覺的就讓風邪跑到衛氣層來攪動原來保護人體的大氣層,這時候衛氣調節汗孔的開關就失去了作用,所以會「自汗」。所謂的自汗有可能是身體自己會流汗,也有可能是汗孔關不緊,雖然沒有自汗,但是多蓋一件被子可能覺得熱就會流汗,身體摸起來潮潮的也算是汗孔沒有緊閉,因為「汗孔關不緊」,汗可以「流得出來」,因為衛氣層遭到侵擾,體表調節體溫的功能喪失,會有怕冷的感覺,可能會覺得很討厭被風吹到。
相反的,寒邪
好像就比較尖銳,直接往血脈刺,身體一警覺受到寒邪侵襲,立刻發警報把汗孔緊閉,避免更多的寒邪鑽入,所以,汗孔打不開的情況下,寒氣出不去,身體惡寒的程度,比中風來的明顯,即使多穿衣服多蓋被,依然冷個半死,而且因為汗孔緊閉的關係,汗流不出來,身體摸起來乾乾的沒有潮濕的感覺。
無論是中風或是傷寒,人體都會調動氣血抵抗病邪,在抵抗病邪的時候,會產生熱能,或許是想用高熱高壓把病邪排除,又或是跟病邪鬥爭產生高熱,不管是那一種,不重要,
重要的就是人會發熱,
自覺的發熱或是溫度計量到的發燒都算。
中風的時候,汗孔是開的,所以即使發熱,熱度可能也不是太高,但也有例子是可以燒到很高的,不過,高熱的比例比傷寒來得少,因為傷寒汗孔不開,人體與病邪鬥爭的熱無法藉由汗孔排出,所以傷寒經常伴隨高燒高熱,當然也有不是燒的很高的。
這個高燒的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在「有汗」(汗孔打開)還是「無汗」(汗孔緊閉)的證型下,所以,傷寒比較容易出現高熱,中風的熱度可能就稍低,可以拿來協助判斷對比是中風(汗孔打開)或是傷寒(汗孔緊閉)。
因為氣血向外抗邪,所以脈會往外「浮」,所以太陽病要把一個浮脈。
又因為中風是汗孔打開的,氣機都還有往外的機會,所以中風的浮脈是浮,比平常快一點,但感覺不是非常的強烈,比平常的脈不會強非常多;
反之,傷寒的汗孔是緊閉的,寒邪在血脈裡,人體抗邪的機制強烈,所以脈會非常的「緊張」,跳動的比中風的脈更強烈,所以中風脈稱為「浮緩」,傷寒脈稱為「浮緊」,兩個形成明顯的對比。
如果大家無法體會,可以試著去操場快走幾圈,那種脈跳得比平常快一點,但又不是跳得很激烈,就很像是中風的「浮緩脈」,而稍快一點的慢跑步,相對於快走的脈,就像是傷寒的「浮緊脈」。
中風是「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
傷寒是「發熱、無汗、惡寒、脈浮緊」。
另外,太陽病的總綱,提到「頭項強痛」,就是太陽病經常會頭痛,尤其是後腦杓的部份,但實際上,中風或傷寒時,頭不痛的也是大有人在,或是整顆頭都在痛的也有。那麼,「中風」就用「桂枝湯」,「傷寒」就用「麻黃湯」。
桂枝湯
因為發汗力弱,所以使用桂枝湯後,要喝熱稀粥、蓋被、發汗,這是一個連續的動作,整個完成了才叫做一個完整的桂枝湯,吃了桂枝湯不發汗,或是發了太多的汗,病都不會好或不容易好,或甚至會轉成其它證型的感冒。發汗的原則是持續微微發汗,最好能在一個小時以上,有時候吃了藥,可能睡個覺流個汗起來就好了,人變舒服,也不用去算什麼時間了。
至於麻黃湯,
發汗力比較強,吃了藥不用吃粥、蓋被可能就會發汗,但是,也有人怎麼樣汗都發不出來的,還是要稍微幫他發一下汗,但是因為麻黃湯發汗力比較強,如果要幫他發汗的時候,就要稍微注意一下,一樣是要持續微汗而不要大汗淋漓。
如果大家可以分得出中風和傷寒的證型的話,那麼,在各自的證型上(有汗、無汗;汗孔不閉、汗孔不開),如果加上了後頸(後脖子)僵硬,轉動不利,甚至會痛,那中風的證型就用「桂枝加葛根湯」,傷寒的證型就用「葛根湯」。
感冒病邪不會一直待在原地,有時候他會隨病程往身體裡推進,如果向裡走,可能發生一種
太陽與陽明合病的狀況,
這個狀況,太陽病的症狀可能都還在,而陽明經開始也跟著發生問題,在太陽與陽明合病的時候(兩經一起病),
腸胃機能經常會當掉,所以有可能會拉肚子,這種時候,我們用的是葛根湯。
不過,有的時候,病人不拉反吐,我們就用葛根加半夏湯。
聽完了還是不會用對吧!葛根湯證除了前面提到「傷寒證型加上後頸僵硬」之外(把這個分為一類),我們經常會看這個人是不是「額頭痛」,而且葛根湯的發作,往往是這個人的津液先乾掉了,所以會發作成一種比較熱比較沒有怕冷的證型,像是在外面曬大太陽流了一堆汗或坐飛機濕度低被抽乾了,然後再吹個冷氣受了寒,就中了葛根湯證。
我們經常會用以下的方法來判斷是不是葛根湯證:
「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乾臥不寧。」
脈不太會把,沒關係,只要他是偏浮,那長脈大家自己找書體會。
重點是,這種葛根湯證,比較像是陽明胃經上發生問題,陽明經脈分佈於面部,所以會覺得整個臉好像「烘熱熱」的,臉看起來因為有熱也比較紅一點,頭痛集中在額頭,或是額頭痛的特別的明顯,那因為是人體津液比較乾一點,又熱,所以眼睛痛、鼻子乾都是有可能的,
但是「少陽病」也可能眼睛痛(目赤),所以這一個項目當作輔助辨證點。
總體歸納起來,得到葛根湯證的人,「頭面症狀」似乎會比較明顯,因為比較偏熱偏乾,所以也可能有卒嘔吐(沒防備的就突然吐出來)的現象,就會用到前面說的葛根加半夏湯。這些情況在小朋友身上經常可見。
小朋友另一個經常發生的感冒,就是少陽病的小柴胡湯證了。*****************
小柴胡湯證的特點,「往來寒熱、胸脇滿悶」我個人覺得是比較重要的辨證點,
「往來寒熱」,有可能是一陣冷,一陣熱,或是熱一陣停一停,又熱一陣,有時候是覺得冷,蓋了被子又覺得熱。
而「胸脇滿悶」,是胸口到腋下兩側有悶痛不舒服的感覺,可以是自覺的悶痛,或是手往裡面摳或壓痛都可以算是。有些中醫強調胸脇滿悶是必要的辨證點,我個人經驗到的倒是「往來寒熱」跟小柴胡湯關係很大,往來寒熱而且頭還暴痛,小柴胡湯的可能性就很高,但是這個所謂的頭爆痛,要看看是不是因為有熱而造成。
因為小柴胡湯證的特點還有,
「口苦(嘴巴不是滋味;口氣不好)、
咽乾、目眩(眼睛被熱燒的昏脹)、
耳聾(耳朵聽聲音好像隔一層膜)
目赤(外眼角向內放射性紅絲)」,
可能都是「膽火鬱熱」造成的,因此,當你有往來寒熱、頭爆痛,又有「火熱上炎」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小柴胡湯證。口苦很可以是少陽病的一個辨證點,但最好是有其它的往來寒熱、胸脇滿悶配合比較能夠構成強有力的辨證點。至於咽乾、目眩,最好是和口苦一組,不然,只能當作輔助的辨證點。
少陽病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心煩喜嘔,這個心煩喜嘔最好是一起發生,因為,剛才的葛根湯證,在兩陽合病的時候也會吐,所以如果只有吐,倒不一定是小柴胡湯證,心煩喜嘔,
可能是因為所謂的膽火犯胃,火熱上炎,因為有火,所以心煩,因為胃熱,所以會想嘔吐,而且嘔吐的傾向很明顯。
至於如何不和葛根湯證混在一起,就是配合其它主證來一起看。生病的時候胃口多半會不好,但是少陽病的胃口會不好,是有一種覺得生悶氣不想吃飯的感覺,小朋友可能也會本能性的感到心情不好想發脾氣。雖然胃有熱就容易口臭,陽明病也會口臭,但是,感冒的時候,我個人覺得少陽病更有一種口氣不好的傾向,比較不像是陽明病的口臭噴人,三公尺以外都聞得到臭味。
所以小柴胡湯,要看的重點就是「往來寒熱、胸脇滿悶、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當然其它的口苦、咽乾、目眩、目赤、耳聾都可以當作參考點。
小柴胡湯證的脈像,是所謂的弦脈,好像被壓在夾縫之中,細細直直的一條。脈把不好也沒關係,可以把太陽病的浮脈排除,比浮脈稍微往下一點,然後直直細細的,可能因為有熱而跳得也比平常快一點點。只要不比平常的脈還要沈,不需要按壓很大力,比浮脈施的力再大一些就可以了。
桂枝湯、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小柴胡湯經常用在小朋友的感冒上,因為小朋友稚陽之體,感冒時多半呈現三陽病,
反而是大人感冒都不發燒,呈現比較虛寒的三陰病體質。
雖然小朋友的身體比較有能力抗邪,但是現在人的感冒,要發展成「大便乾硬」的「陽明實證」,比較沒有那麼容易,所以,大便乾硬在肚子裡拉不出來的承氣湯證就不多說。
但是,如果感冒變成脈非常的浮又跳得很兇猛,同時又大熱、大汗、大渴,就有可能是陽明經的白虎湯證或白虎加人參湯證。這個湯證要怎麼分辨?我覺得對一般人來說有些難度,如果可以給什麼建議的話,我認為,就是把前面幾種證型的感冒認清楚,然後把這些可能的湯證都排除掉後,又剩下白虎湯大汗大熱的特點,就比較能夠判別。
我們也可以把感冒排比一下,前面說過,
葛根湯
有一種情況是處理感冒在太陽與陽明之間的感冒,偏乾肩偏熱,頭面症狀明顯,因為陽明經走在人體的正面,而脾胃主肌肉四肢,所以當感冒從太陽發展到太陽與陽明之間,再發展到陽明區塊的時候,身體用陽明「多血多氣」的區塊抗邪,產生高熱而大汗,比起葛根湯的頭面症狀明顯,更是全身性的大汗大熱,幾乎沒有怕冷的感覺,反而怕熱,舌頭可能比較乾燥無津液,尿也開始偏黃。
小朋友在太陽病還有一種常見的狀況,就是「脈浮,發熱,口渴一直想喝水,喝了又不解渴,但是小便量又明顯的偏少」,那就極有可能是
五苓散證(用生藥打粉),
那進一步的演變,可能形成「喝水即吐」的水逆,一樣是用五苓散。
這個部份可能要注意跟陽明白虎加人參湯證的「大煩渴」區分一下,白虎加人參湯證的口渴是又乾又熱,因為有熱而心煩,而且白虎湯的脈是又洪又大,跟太陽病的脈是有差別的。
大家去看中醫,可能也會經常看到醫生開出小青龍湯或麻杏甘石湯。
小青龍湯是肺又濕又冷,
麻杏甘石湯是肺又乾又熱。
醫生會開出這些藥,很可能是看到病人在咳嗽,的確,小青龍湯我們經常用「咳逆倚息不得卧」來作為主要的辨證點。其實,一般三陽病都可以發生咳嗽,
但是,在很多時候,咳嗽只是一個副證,若是桂枝湯證、小柴胡湯證發生咳嗽,可能你用桂枝湯或小柴胡湯治好感冒的時候,咳嗽也就跟著好了。所以,一般輕微的咳嗽,我們是不拿來當主證來用的。
不過,小青龍湯證,這個咳嗽因為相當的明顯,所以,咳嗽是判斷小青龍湯的主要依據,小青龍湯的咳嗽,咳的很嚴重,咳嗽聲幾乎是沒什麼休息的時間的,因為是肺的區塊一兜冷水濕痰,所以咳嗽的時候,痰濁聲非常明顯,躺下的時候因為痰飲壓到肺,所以咳的更兇,幾乎無法躺著睡覺,形成了「咳逆倚息不得卧」的現象,經常是要坐著睡的。小青龍湯雖然是在所謂的傷寒證型下,但是已經沒有需要那麼嚴格到完全符合傷寒證型了,只要你不是明顯的汗孔打開,不是汗流不停,差不多差不多就可以了。
麻杏甘石湯因為肺又乾又熱,所以咳嗽和「熱喘」都是有的,也有可能汗出。那有很多醫生看到小朋友發燒咳嗽就開麻杏甘石湯,不知道是不是電腦開方的緣故,
*****************很多時候發燒又咳嗽,並不表示肺一定熱的,發燒又咳嗽,經常也是寒咳的,小青龍湯也可以發燒。
我通常第一時間都不會想到麻杏甘石湯,甚至,我根本沒使用過幾次這個方。不是說沒有人一感冒就是麻杏甘石湯的,而是,感冒的時候,還有許多其它的感冒證型,都牽涉到咳嗽、喘、汗出,而且都不是麻杏甘石湯的主治。
這個方怎麼辨證?
首先,這個湯如果有咳嗽,聲音應該是比較清亮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吉娃的叫聲。再來,如果有喘,一定是熱喘,麻杏甘石湯的脈象,寸口的部份一定比較浮,遇到氣管發炎的時候,會把到尖尖的脈,據說如果是支氣管發炎,還會把到像支氣管一樣分叉的東西。那熱喘的時候,你應該會覺得這個人呼的氣比較熱。
這個方劑的條文,在傷寒論裡是用過桂枝湯或用過下法後用的,雖然,仲景的方可能是用情境來描述一個方證的寒熱向度,不過,我還蠻覺得這個湯的使用時機就像仲景說的那個情境,所以,感冒的時候,我不會把他當作最早會使用的方劑。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感覺,不能當作準則。
再來講講也是常常會被討論的「大青龍湯」。我不是要講這個湯的使用時機,我是要講,這個湯怎麼會那麼常被提到,甚至被濫用。
大青龍湯的病機,是所謂的寒包火,當「傷寒日久」,身體裡產生的熱,因為外面寒氣的包圍,汗孔又不開,無法宣洩,所以開始形成裡熱,外面還是麻黃湯證,可是裡面卻開始悶燒起來,因此形成一種煩燥不安的現象。
又或許,人體受到極大的寒邪侵入,人體壯實,所以突然產生高熱又被寒氣包住。郝萬山《傷寒論上課講稿》案例就是有人在冬天跳進河裡救人,結果當晚發生寒顫,但是整個人煩躁不安,把自己的衣服都扯破,這種就是外有寒邪、內有裡熱的「寒包火」大青龍湯證。誒,這個寒包火有這麼常見嗎?大青龍湯要有傷寒證型然後又煩燥不安耶,這怎麼常常看到有人在用大青龍湯啊?
況且,大青龍湯證是發汗力強的方劑,一面發寒邪,一面清裡熱,
仲景爺爺說脈弱、汗出(中風證型、虛人)的不可用,喝了一碗汗出,後面就不能再用了,怎麼還有人隨隨便便就用起大青龍湯來啊。當然,有是證用是藥,只要你是大青龍湯證,用就對了,但如果不是大青龍湯證,你就別亂用啊。還好大家用的是科中,藥力可能比較弱,要不然,可能每天都有吃大青龍湯吃到掛掉的案例吧。
「虛人傷寒建其中,實人傷寒發其汗」,
這個是一般的原則,就是說當一個人平素身體就比較虛,需要發汗的時候,可能要先「打底」,根底夠了再發汗才不會傷了元氣(發汗會把陽氣和津液帶走),
因此如果是有些(大人)人身體比較虛,脈平常把起來就是比較虛比較弱的,明明是太陽或少陽病(陽明病先不列入考慮),用了藥就是好不完全,或是這邊好了,那邊其它症狀又跑了出來,又或是有些人一感冒就會胃痛,或者胃的上方,或者胃,又或者胃下方的腹部,
感冒很難吃一個藥就好完全的,就可以考慮用小建中湯先打底,然後再吃其它該吃的感冒方劑。
這個用小建中湯打底的方法,僅提供給比較熟悉傷寒論的同學使用,其它不熟的人直接忽略這一段就好,即使是傷寒論讀了很多年的老同學,要能夠辨出這種「打底方同用」的感冒症狀,那沒有點功力是不行的。
以上,拉拉雜雜說了一堆,提供大家做參考,這不是一個準則,請大家用藥時千萬要小心辨證,如果沒把握,就不要亂用藥,尤其不要亂用在小朋友身上。
希望這一個路數能大為擴散,就算所有專家都學會了拿去用又何妨,受益的是病人又不是我,沽名釣譽只是順便而已。如果有人願意擴散,那很好,但是我就得再重新強調一下,我們用的並不是單純的苓桂朮甘湯來處理鼻子過敏,如果你光靠這個方處理好鼻子過敏,那我也是很佩服。我們用的是譚述渠的「鼻鼽方」,為什採用這個方也說過了,再浪費一次口水也無所謂,只要有人聽得懂就好。
苓桂朮甘湯的加減,從很多傷寒大家的醫案看來,都很強烈的暗示一件事,這個湯劑的加減,很能處理到胃(心下)的區塊,一路上到眼睛高度,
這個區間的痰飲問題,作用點非常的清楚,那台灣人或是被西醫亂搞,或是飲食習慣,都偏向於痰飲多的虛寒體質,所以這個方劑的作用點以及寒熱屬性,非常適合台灣人的鼻子過敏問題,而譚述渠的鼻鼽方,就是以苓桂朮甘湯為基礎作加減,加重苓桂,再加上幾味去邪開竅的藥,剛好指向這個區塊的邪氣,譚述渠自己的醫案,也有很多類似現在台灣人鼻子過敏的情境。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前天晚上回家跟老婆說自己好像感冒了,結果老婆也說,去了一趟基隆回來,「照例」也感冒了,說基隆不知道有什麼魔法,每次去回來就感冒。老婆的感冒也是這種只會打噴嚏、流鼻水的症狀,所以他前天晚上也就開始服用特調方,昨天白天就已經好到活跳跳了。我只在前天晚上和昨天早上吃了一次,本來以為好了,結果沒好透,傍晚又嚴重起來。
PO個牙膏文竟然創有始以來按讚數最高......,開放一篇牙粉使用經驗分享文。
註:遺山牢牙散偏白,固齒神方偏黃
Tseng 用了黃色的,本來要抽神經治療,現在那顆牙還在,神經也還在。
Chen 笑大的白色遺山勞牙,卡多年的茶斑刷掉
約2/3,牙齒不舒服拿來塗抹可以緩急。
1,固齒神方(粉4+玫瑰鹽6)
2,每天看身體狀況 亂吃中藥
3,臼齒後方出現一個洞,常腫脹痛,使用鹽塞洞及牙粉刷牙後洞還在但有縮小些,已不會脹痛。
Wei
孩子很愛用遺山牢牙散,刷起來比牙膏乾淨。
大人用以前怎麼刷,不小心還是會牙結石,用了牢牙散減少很多,牙不舒服時會緩解很多
in 我媽牙齦嚴重萎縮 醫生都約好要拔牙了 我給她牙粉刷兩三個禮拜 牙齦就長出來了 醫生嘖嘖稱奇 我媽則買了一堆牙粉分送親友 😁
3 某個機會下 把牢牙散分給某親人的孩子用倒是有驚人發現
因為孩子的牙齒上附著了黑色的牙菌斑 牙醫說只能定期洗牙
敏感性牙齒能立即舒緩
前幾天牙齦腫脹,刷時份量多一點,立即有清涼感,兩天就完全解除症狀
口氣變好,基本上就回不去一般牙膏了
刷完牙齦比較不會發炎流血
嘴破的話拿來塗也很有效
最近我就不小心生出一種套路,實驗結果還算令人滿意,但是這個套路也不是那麼的容易用,因為如果經驗不夠,想要使這個套路還真不簡單。
我的套路就是,「厥陰體質的人得了少陽病,就用小建中湯+小柴胡湯」(小建中先下再下小柴胡)!
聽起來很簡單的一個套路,卻不容易使用。首先. . . . . . . .
藉這個機會再來說一下我用的附子理中湯。
我愛用的比例是「黨參2:白朮1:乾薑1:炙甘草1:炮附2」,是用科學中藥單味藥配的,並不是一般市面上的「成方」,市面上的成方用的是「人參」,這個人參並不是古代的人參,古代的人參已經滅絕了,現在用的(東北、高麗)人參有太熱走不動的問題,所以我們用黨參加倍來代替人參,各位同學不要聽了附子理中湯好用就跑去亂買亂用。為什麼用科中?因為台灣人普遍有虛寒的問題,有時候太激烈的補藥下去,他就給你彈出來,用科中減弱力量,慢慢把身體暖起來,算是一種進退的拿捏。
有人「理論上的中醫」說這個附子理中湯太熱,用了會嘴破、長痘子什麼的,首先,如果用成方,很容易有這樣的問題;再來,嘴巴會破搞不好是你身體太寒受不住,而不是藥太熱。
昨天有同學問脹氣怎麼處理,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不簡單也不簡單,因為有些人簡單的「腸胃藥」就解決了,有些人則是比較複雜的少陽和厥陰問題。
昨天說的茯苓甘草湯,是單純的「胃漲」,就是水跑到胃裡面去漲了起來,根源可能是心陽虛,所以用的是重劑量生薑(去水、刺激胃的活動力)和苓桂組(強心陽、利小便);
我們之前也講過有些人吃東西太快而「胃脘部脹滿不通」,可以有胃痛,用的是半夏瀉心湯;
有些人腸胃比較虛寒,吃到生冷的或是不乾淨的東西,就腹痛水瀉(可以綿綿的痛,也可以腹中急痛),也可能脹滿,用的是理中湯、附子理中湯。
半夏瀉心湯和理中湯多半是臨時性的腹脹滿(痛),都不難辨證。
不過有些人是一吃東西就肚子脹滿不舒服,消化不良,這種可能是有少陽問題,或是西醫所說的「膽結石」一類的問題,除了腹脹、消化不良之外,有時候會在肚臍右側疼痛,甚至向後牽引到背痛,
我們用的是四逆散+四金,能不能把膽結石拔掉我不知道,不過,據用過的人都說腹脹和消化不良就消失了。
還有一些人的腹脹滿跟少陽的腹脹滿很像,你用什麼小柴胡湯或四逆散會好一點,但好不完全,我們就要懷疑是不是厥陰病引起的腹脹。中醫會說「肝膽同病」,厥陰肝經有病的時候,少陽區塊也不會太好,
我也常遇到「假少陽真厥陰」的人,所以,絕對不是你今天一按到病人的肝膽區塊有疼痛就是少陽病,有很多人是假少陽啊,如果是真少陽,那不用幾帖藥也就會好起來,絕對不會在那裡給你吃藥吃到天荒地老(說到口水都乾了)。
厥陰病的腹脹怎麼處理?當然還是要補虛啦,郝萬山說了,這是心腎真陽虛衰+厥陰相火虛衰,但是要怎麼補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
就看有沒有當歸四逆湯證或是烏梅丸證等等。
感冒就照規矩來,不要什麼身邊沒藥就找「類似」的藥來代替這回事,吃死人都有!
那吃錯藥而變得有少陰傾向的時候,或許還發著高燒,但是脈沈,我都用黃元御「傷寒懸解」,誤用大青龍湯後「以真武湯救之」來看待,效果都還不錯。
同學自己在家做灸療呢也要自己注意一下,不是什麼人都適合,身體津液比較缺乏的,血虛的,都有可能因為「天乾物燥」火上加油而燒了起來,雖然同學已經用豬膚湯補津液了,但是除了「津液虛」,另外還有「血虛」的問題啊,尤其每天熬夜作息不正常、餵母乳、情志問題「燒不停」的人,很容易津液虛、血虛的啊!
血虛怎麼辦,這位同學也很不會舉一反三,家裡明明有炙甘草丸,不會豬膚湯、炙甘草丸一起用哦,功力不夠不知道該補那裡,一起補就是了,結果多痛苦了兩個禮拜。同學後來也不是用炙甘草丸,而是去買了「當歸補血湯料」回來燉鯉魚,吃了兩天嘴破也就差不多好透了!




腰痠背痛還是跟部位有關。脊椎兩側是人體的太陽經經過的位置,大體來說要是要加強太陽經的津液的話,可以考慮桂枝加葛根湯之類的湯劑。懶得煮要買科學中藥的話,我通常是打電話去亨通中藥行買明通的科學中藥,桂枝湯9克對葛根8克,配成粉末來吃。「亨通中藥」, 就是明通。
如果不吃藥的話,可以多做一些伸展運動。屈腿抱膝是個不錯的選擇。
2013-05-30 12:22:16 補充:
對了,如果是脊痛到不能正立的話,那不一樣,那會考慮是風邪乘腎的問題。那就要吃柴胡桂枝湯了。
https://www.facebook.com/kevin.tcm.laboratory/posts/1367177686683435
感冒後遺留下的咳嗽,上面這種脾胃虛水氣無法運化的佔最多,我個人夢境的經驗,屬於這種的大概有八成或者更多。有的人感覺很像這種脾胃虛水氣無法運化的狀況,也是有鼻水或是輕微的痰音,用了以上這種方法處理,卻沒有好,那我們就可以看看是不是「肺冷」(感冒後肺冷也很理所當然嘛)。如果是肺冷,在寒論裡講的是「似咳非咳,唾多涎沫」,我們用的是甘草乾薑湯(附子理中湯也可以,非成方,特別配方)。這個「肺冷的咳」跟「脾胃虛的水氣咳」有時候就有點難分,不過,如果你是「肺冷或脾胃虛」這一路的,稍微用混了這兩個方,會不會怎樣?我只知道去給名門正派亂搞咳了幾個月的人都死不了,你說會怎樣!有用的話,吃個一天也就該好的差不多了,沒用就不要執迷不誤的吃下去,也就傷不到那兒去。
肺是嬌臟,稍冷也咳,稍熱也咳,雖說一般感冒後遺留的咳嗽,偏虛偏冷的比較多,但是當然也會有例外,不是冷的話,那就是熱嘛。有時候感冒完,或許是人比較乾,或許是比較熱的感冒,或許是吃了什麼藥變得稍微熱一點,那咳嗽起來的聲音就是比較清亮,像吉娃娃的叫聲,痰可能就偏黏偏黃,舌頭可能比較乾燥,舌尖可能紅紅的,右手的寸脈偏浮,有點尖尖刺刺或鼓起一團的,喉嚨覺得癢癢的想咳,那我們用的是麥門冬湯。那今天的夢境就是這種偏熱偏乾的,也是證對了很快就夢醒,沒什麼好留戀的。
一個狂流汗只喝冰飲,一個怕冷到睡覺要穿襪子,都用附X理X湯,這到底那一個邪派的做法(^_^)

2.當歸四逆湯治少陰厥陰手足冷,尤其是肢體末端冷,比如手指冷的青紫,雷諾氏病等。它屬於桂枝湯系,是陽氣從血分跑掉了,用此劑可以把陽氣抓回來。可以醫治的病很多,例如

朋友因為玩耍不小心跌倒骨折了,被西醫打上厚厚的石膏,腳掌腫漲不堪,所以就請他吃了一帖接骨方,
然後用桂枝湯加木瓜、牛膝、威靈仙煮湯劑呑服桂枝茯苓丸來處理瘀傷腫痛的問題,通常這個方用下去,瘀血和發炎的水腫很快就會消下去,可是用了之後雖然疼痛感立減,但是腫脹依舊,絲毫沒有退卻的跡象。
突然腦中浮現一個「腳腫如脫」的畫面,可是桂枝芍藥知母湯是治療痛風的腳腫如脫耶,
可以用在這種骨傷的腫痛上嗎?
對了!金匱的桂芍知母湯是包含「甘草附子湯」、「麻黃加朮湯」以及防風等治痛風、風濕的結構,
但是桂林古本的桂芍藥知母湯就只有很單純的「桂枝、芍藥、知母、甘草」四味藥,
曾經用來治過岳父的痛風腳板腫大如脫,也是相當有效,不然我們就用桂林古本的桂芍知母湯來退「發炎酸化」的水腫吧!
用了兩帖之後,腳的腫脹由原來的十分剩下三分,效果非常的顯著。
昨天轉貼了一個爬山攻頂台灣第一人的貼文,喜好「偏方」的同學們個各都很興奮,可是對熟悉經方(或中醫)的人來說,這根本就是常識中的常識,不只是手足厥逆脈細欲厥的當歸四逆湯,你要去爬高山,還可以帶幫助心肺呼吸的生脈飲啊,那暖少陰的四逆湯、真武湯、附子湯有什麼帶什麼嘛,都很好用的啦!
這一點也不神奇的哦,不過就是那裡能量不足就補那裡,學中醫就這麼點好處,想匪類放縱一下的時候,還有解藥可以用(大誤)!聽說有人爬高山會用什麼威爾剛的,我保證你會有副作用的!
Kevin Fan
這個方劑我有放在某個「實驗室」裡,可以處理很多關於腰、膝、腳的風濕、關節炎、瘀傷腫傷、香港腳、足底筋膜炎、骨刺......等等相關的問題,不怕死的就自己參考吧。
2020.01.04.
基本上,少陽小柴胡湯證我們已經講完了,不管是四大主證群「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食飲,心煩喜嘔」,
或是加上兩組
「口苦、咽乾、目眩」、
「耳聾、目赤」
變成六大主證群,
如果我們在太陽病的時候,又發現了一組少陽病的主證群,就直接用小柴胡湯。
理論上是這樣沒錯,但是如果只是在桂枝湯證上再多了一個口苦,這時候應該用小柴胡湯嗎?那也未必。
只要有火就容易口苦,陽明病因為有熱也可以有有口苦,
所以太陽病中最好是有兩組以上的少陽主證再使用小柴胡湯會比較穩妥。
例如除了口苦之外,還多了耳聾一證,那就放心的使用小柴胡湯而無懸念了。
其實仲景在這裡的「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是在提示我們,要觀察這個太陽病有沒有牽連到少陽區塊,有時候病邪在潛表,但是沾到了一點少陽區塊,我們就可以從和解少陽來調和太陽之氣,少陽是半表半裡,門打開就是太陽,所以從少陽暢達太陽這條路徑是存在的,
同學們不要忘記了每個區塊都是相通相連而非閉鎖,只是有些區塊之間靠的特別近,相互牽連的時候,可以從裡面往外面把病邪打出去。
例如我們曾說過,
厥陰病經常會表現出「不典型的少陽證」,胸脇抽痛、太陽穴頭痛、眼睛紅眼睛痛.....等等,就是因為厥陰和少陽的表裡關係,
有時候少陽的不和是因為厥陰的邪氣把相火從少陽給逼了出去,形成假的少陽證,這時候就要從厥陰治,可能會用上當歸四逆湯一類的方劑。
其實前面講的真武湯證也多少有這種意思存在。太陽病如果被亂搞一通讓人變虛了,人還發著高燒可是脈卻是沈的,就可「以真武湯救之」。
但是有人被亂搞一通之後「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但是脈卻沒有太沈,可能只是變弱,浮的程度變小,感覺邪氣就還是在太陽區塊,這時候說不定用真武湯補入能量,直接就可以把病邪從少陰往太陽推出去,這是實際上會有的經驗,不過大概是屬於比較高級的用法了,
我曾經用在名門正派的同學身上,但是他們所學到的東西,很難理解這種「以真武湯救之」的用法,因為體系太不一樣,對人體的認識觀也很不一樣。

筱米 =同事女兒打完流感疫苗隔天就發高燒了~ORZ
Kevin Fan 筱米 =打流感疫苗就是為了得到流感,正常的!
Fong =香港的媽媽為打針而瘋狂,以打齊打滿為準則 但打了又中招的比例超高
Lu =通常打完疫苗,小孩就生病了
Kevin Fan Lu =過一陣子會貼一個,打完流感後小朋友就變成厥陰體質的案例 =
穎 Kevin Fan =看著本班的仔仔排隊挨針,雖然有十來個家長同意不打,還是有點小難過這些被當實驗的仔仔🐶...
最後,還是有一位中流感按規定隔離一週呀!
一位同學的小朋友在2018年初某次流感中吃了克X感之後,從此就變成厥陰體質,脈沈弱的不得了,
而且竟然演變成每隔一兩週就定時發燒的狀況!只是蹭蹭中醫,甚至是學習中醫卻不明白六經變辨證邏輯的人,看到小朋友發燒,大概都會從三陽病的用藥著手,
如果是溫病派的,可能就是對付溫熱邪氣的藥猛開。
這位同學原本並沒有學習傷寒論,只能帶去某診所處理,一直用小柴胡湯處理所謂的柴胡體質,結果是沒什麼進展,
後來還是自己用小建中湯把小朋友養到比較好一點的狀況。
同學剛來找我的時候也一直是從三陽著手,始終沒有大幅的好轉跡象,經常是定時發燒,而且一燒就3、4天,最後還會喉嚨破口瘡,還好媽媽心臟大顆又不離不棄,後來才有轉機。
有一次另一位同學的小朋友,也是在某次感冒後被爺奶拉去住院打了抗生素,平安歸來後的某一次感冒,竟然是用吳茱萸湯處理好的,而且一次見效,
也因為這個案例,
我們才敢開始在前面那位小朋友身上開始用當歸四逆、真武湯,因為小朋友感冒一開始總是把不到脈或脈沈,而且四肢冰冷,但是卻發高燒!
通常我們不會把小朋友的感冒發燒看成是三陰病,但是愈來愈多證據顯示,被西醫惡搞過的小朋友,有變成少陰、厥陰體質的機會!
雖然改由三陰方面著手來處,還是會有點反覆發燒的狀況,最後也都還是會喉嚨破、口瘡,這時候可能就會再轉用小建中湯和小柴胡湯,有時來點甘草瀉心湯之類的,至始至終都沒有用過清熱退火消炎的苦寒藥,一切都是以溫補為主,
如果陰病出陽了,就用三陽藥,大概是這樣處理而已。
最後幾乎確認小朋友是因為西醫亂搞而變成厥陰體質,
所以平常配合使用烏梅丸,終於在最近把這個反覆發燒的問題給平息了,即使有感冒跡象,也大概兩天內就處理掉了,媽媽終於脫離小朋友反覆定時發燒的惡夢!
寫了一大篇到底要說什麼?要打擊大家什麼?
「你以為感冒發高燒敢用厥陰藥(當歸四逆)的名門正派有幾個?」
「你以為感冒發高燒敢用真武湯的名門正派有幾個?」

寒熱不分的「假名門正派」到處都是,你說得個肺炎發高燒就一定是要「退熱」嗎?如果是脈沈細或是脫陽的脈大,四逆湯、真武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這些回陽救逆的藥他們開得出來嗎?求人不如求己啦!
這位同學,有我夢寐以求標準的「苓桂味甘湯證」啊!
《痰飲欬嗽病脈證并治》
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痺,其面翕然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這個苓桂味甘湯是《金匱》接在小青龍湯後的條文,給人家一種感覺,用了小青龍湯好像產生了一些不好的副作用,所以用這個方劑來善後。小青龍湯證的人通常是心腎陽虛而有水飲問題的,如果人太虛又用了有麻黃的方劑,有時候會有一些副作用。這裡的副作用是心陽不足,鎮壓不住水氣就往上衝,上了頭就讓人臉紅頭暈。除了水氣往上衝之外,好像還有一些營養「漏接」的狀況,沒有去到該去的地方而往下掉了,所以病人會有「穀氣下流」的感覺。
結果當事人生殖器問題處理好了,胯下還是繼續癢,

學懂經方,照顧小孩就容易多啦!



